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空间载体,县城是县域经济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围绕县域系统性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今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从而明确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为此,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紧抓城乡经济要素变化,推动城乡功能结构性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城乡空间形态要重构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新一轮乡村建设要站在县域体系框架下优化村庄布局,要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改善人居环境,统筹提升县域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要分层推进县域城镇体系的建设。县城作为城乡经济的核心载体,理应提升现代化城镇建设的水平,在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生活便利性等方面不落后,既能承载“返乡入乡群体”的功能,又能承载就近城镇化人口的功能。县城功能与其他乡镇功能要形成互补,成为县域经济要素流动的主通道。
乡村空间价值要创新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传统观念中,对农村的空间认知往往停留在“田园与村庄”,认为村民是农村居民群体,农田是生产工具,土地产出率有限,农民离不开农田。但乡村拥有“山林水草湖田沙”等自然资源,还拥有人文资源、地质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等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场景和要素。
从投资者或旅游者的角度来说,乡村空间蕴含着“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新的市场需求。“露营、民宿”等新业态的出现正是创新乡村空间价值的写照。“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乡村不仅仅只有农业生产的功能,更需要文化、体育、康养、教育、娱乐等创新赋能。乡村空间价值的创新赋能需要树立“运营”观念,增加服务时空半径,以服务“一小时”周边城市市场客源为目标,开发出满足城市需要的乡村功能,促进城市消费需求。
创新乡村产业要融合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依托地区资源、农产品特色、生态环境、文化和空间等多重要素,创造适合乡村场景消费的各类场所、各种业态,符合高附加值、能带动农民增收等特征的产业体系。
乡村产业离不开乡村的高质量经营主体。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仍然以小农户为主,虽然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主、种养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以生产为主的经营方式上,兼带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仍占少数。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客流”,依托于“乡村文化特色”“农产品特色”等乡村要素,创造各类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乡村产业实现“农文旅体康结合,一产二产三产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乡村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景区,传统旅游景区主体明确,可以封闭式管理,但乡村有人居住,乡村旅游既是景区,又是社区。
从产品供给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能级提升是重点,重在旅游环境提升、项目创新的提升、服务质量的提升、旅游设施设备的提升、文化创意内容的提升,避免同质化竞争。核心是做好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的提升。整个产业发展包括乡村运营主体、第三方服务主体、科技装备供应主体等。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旅游景区大多是成熟的景区,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消费者容易通过在线销售获得产品信息,但乡村旅游不同,由于缺少资本的赋能,缺乏专业人才,缺少高能级的公共配套服务,缺少市场推广,在旅游产业环节中,缺少组团、地接等服务。因此,需要针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对地方的产业体系进行评估与设计。
现代化农业要突破
农业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功能,现代化农业是以农产品为依托,以提升生产力为目的,通过现代化生产设备与技术,实现产品优质优产,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应的基础生产体系。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涉及国家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之外,实现农民增收也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使命。
农业是生命科学,药食同源,农产品安全溯源及提高农产品转化率越来越重要。县城与其他村镇之间也需要形成现代化农业的空间衔接,其他村镇的农产品原材料需要在县城加工转化,基于“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产品特色基础,在种子种源、种植养殖技术、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实现小农产品催生大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