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乡村振兴 >>正文

党建引领,锻造乡村振兴“组织引擎”

2025-01-08 10:47:31 来源于:安徽日报

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农庄村村民在采收菊花。 安徽日报通讯员 王玉实 摄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组织是保障。

芜湖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鲜明导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该市通过打造振兴平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选拔“领头羊”

乡村活起来

冬日夜晚,在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的“缓慢咖啡”店内,一杯热咖啡开启一段乡村静谧时光。这家由旧窑厂改造成的“村咖”人气火爆,成为年轻人打开“乡村游”的新方式。

“90后”余尧是中分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已经在村里工作了4年。“刚来时,很不适应。乡村没有夜生活,生活节奏慢。”小余告诉记者,该村常住人口不到1000人,很少能见到年轻人,缺少人气和活力。

“乡村是看山望水忆乡愁的好地方,也是干事创业谋发展的好地方。我们要打造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中分村。”中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华杰说,该村利用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经费,盘活闲置农田,推动艺术农田、田园小火车、溪流村咖等项目落实落地,并指导村集体注册芜湖红色中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研学游和培训业务,依托红色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元乡村产业,为中分村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村咖、“红色中分号”小火车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体验,小村庄迎来久违的人气,一些曾经专属城市的新业态开始出现。中分村也由一个曾经的负债村一跃成为集体经济强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实现由“负”到“富”的嬗变。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乡村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芜湖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力度,鼓励优秀复退军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济能人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群体回村任职,引导优秀人才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

“我们不仅开阔选人视野,把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选出来、推上去,还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汇聚乡村。对驻村期间表现优秀、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同志,我们会督促派出单位对其在评先评优中适当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任用。”芜湖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汪永先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育强乡村队伍,2024年,芜湖派出大批选派干部和到村任职选调生下沉农村一线。同时,芜湖市委组织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创设“振兴班次、振兴讲堂、振兴实训”等振兴系列平台,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提高乡村干部能力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该市每两个月举办一期市县镇村四级视频互动的振兴讲堂,主讲各类涉农操作实务;定期开展乡村振兴实训,组织乡村干部赴长三角先发地区开展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振兴实训,开阔视野,增强本领;搭建由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干部三类群体分台竞技的振兴擂台,定期组织擂台比武,激发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领办合作社

乡村富起来

“合作社推荐的优质油菜籽,出油率更高,更好卖!”近日,在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珩琅山村,种粮大户彭木林正在用无人机给油菜打药。

老彭欣喜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就使用合作社统一提供的种子、肥料,200多亩油菜地每年能节省好几万元的农资成本,种植收益节节高。

2022年,珩琅山村抓住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契机,注册成立了集“生产、销售、信用”于一体的珩琅山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质品种、优质农肥、先进技术、品牌销售的“四统一”服务,为村里做强粮油加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我们带领农户建立万亩高品质粮油生产基地,引进南粳46号优质水稻、‘秦优1718’油菜籽等品种,提供国补复合肥、油菜籽饼等优质农肥,举办‘农匠班’指导农户现场种植,统一注册‘珩琅山长寿村’商标进行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珩琅山村党委书记程世田介绍,该村还引进新型菜籽油压榨机,建成粮油加工中心,加工的农副产品远销上海、武汉、广州等地。2023年,合作社经营性收入达到146万元,助力村集体收入达到700万元。

在繁昌区平铺镇新林社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盘活了千亩荒坡岗地。合作社在山坡周边种植700多亩桃林,林下套种160亩小香薯,开发桃果农旅融合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的61.5万元增至2023年的354万元。

2021年底,芜湖市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印发《关于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闯市场、共同富裕。截至目前,芜湖市共注册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47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2.8%。

“我们每年开展1次合作社全覆盖审计,以督促各合作社规范有效运行。”汪永先告诉记者,芜湖还印发了合作社评星定级管理办法,每年选出6个至8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镇、五星级合作社10个,按照1等次至3等次给予相应项目资金支持。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芜湖市出台相关政策,每年确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市级扶持项目20个,并就合作社银行贷款予以贴息。同时,鼓励合作社优化资产参股,逐步通过盘活土地、山林、水域、闲置房屋等资源资产提高实物股比,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物、地上附着物等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折价等入股合作社,村集体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开展市场经营性活动,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支持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搭好“连心桥”

乡村美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无为市创新开展“走亲戚”活动,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与困难群众“结亲戚”,以串门“走亲戚”的形式沟通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

无为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一级科员张位勋在蜀山镇杨桥村驻村工作期间,与杨万勤家结成了“亲戚”。

杨万勤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不能做重活,妻子行动不便,还有两个子女在外地读书,家里用钱的地方比较多。张位勋走访得知杨万勤懂电工技术,便介绍他到杨桥界牌专业合作社当电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逢年过节,我会带着米、油、慰问金等到老杨家走访。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看着老杨家日子越过越好,我也打心里高兴!”张位勋感慨。

乡村是“讲人情味”的熟人社会,与群众间的连心桥搭好了,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才能更好解决。

为打造有温度的基层党建,芜湖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双联双应”工作推动乡村治理,以“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实现“有求必应、一呼百应”。芜湖市282名选派干部、196名到村任职选调生下沉农村一线,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2户农村困难户,650名县处级干部结对联系困难群众1757户。

以无为市为例,该市5020名党员干部走向基层,与7940名困难群众结为“亲戚”,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心贴心交流,帮助群众办实事、调矛盾、解难题。目前,已实现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失能人员、独居困难老人、留守困境儿童等人员“结亲”全覆盖。

“这也是我们学习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系的一项做法。”无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修超告诉记者,通过走亲互动、增进友谊,了解困难群众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诉求事项、急需解决问题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服务换信任、用真心换真情,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使困难群众得到帮扶、党员干部得到锻炼、干群关系得到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