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桑宜川|抗战风云:川军出川抗日将领王缵绪父子事略(上)

时间:2023-02-06 作者:文/桑宜川 加拿大 来源:南湖雅集 点击: 2354 次
0

抗战风云:川军出川抗日将领王缵绪父子事略

文/桑宜川  加拿大



如今在巴蜀茶馆里喝茶,若遇到能侃的茶客,摆起川军出川抗战的老龙门阵,话匣子打开了,往往会如数家珍,向你娓娓道来,可见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华夏民族最后赢得了胜利,其中有川人流血沙场的功劳,早已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坊间传为美谈,在盖碗茶杯碟的清脆碰瓷声中,在店小二沏茶的吆喝声中,张扬得淋漓尽致。茶客侃起四川军阀刘湘,多半会说他有不少战功,且又语焉不详,信息皆源自道听途说,管它有啥来头,接着传播,图个热闹就好,这就是川西坝子上的茶馆文化。大邑建川博物馆一角的树荫下也竖立了一尊刘湘雕像,以示纪念。前几年我去参观,听老同学建川说,这尊雕像还引起了北京高层的关注,传来公函,给予肯定,当时让我好生纳闷。
回望历史,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为了争夺地盘的各地军阀逐渐摒弃了多年来的龃龉,在抗日的大命题下,殊途同归,走到了一起,不管是桂军,还是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等,作为正面战场上的主力军,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川军,滇军和桂军,作战骁勇,民国文献记载有“国之劲旅”之称。那个年代,四川是全国出兵人数最多的一个省份,八年内先后出川逾350万兵马。面对日寇,没有任何一位川军将领投降,领军血战疆场,视死如归,浩气冲天,永存华夏史册。





同年8月7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为了统筹抗战,将全国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即第一至第五战区,后又增加了第六和第七战区,四川军阀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然而没想到的是,从1938年开始,国民党连折三员上将,他们分别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山东王)韩复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四川王”刘湘和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冯玉祥麾下的“五虎将”之一宋哲元。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吟唱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佳句,用在这里暗合了这三位国军上将的人生宿命,说的是他们并非战死在抗战前线。韩复榘因“丧师失地”,被民国军政部判处死刑,由戴笠执行枪决,刘湘和宋哲元则是双双“病亡”。其中刘湘因胃病复发,于1938年1月20日死在汉口万国医院手术台上。从1937年10月出川算起,刘湘在外省的时间仅有短短三个月。
抗战伊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就这样折损了三位上将,可谓“马失前蹄”,军政部发文里有“痛哉惜哉”之语。若细思推之,又觉得死得蹊跷,死得诡异。坊间有传闻,刘湘和宋哲元乃是“非正常死亡”,死因犹如谜团,犹如后来戴笠之死,至今未解。前些年我应邀从加拿大到台湾访学,曾专程去台北国史档案馆查阅了抗战时期的川军史料,因为那里保存着最为完整可信的民国文献档案。其中关于刘湘领军出川参加过的战役,文字不多,仅有南京保卫战的记载与其相关。1937年11月中旬,蒋介石电令坐镇汉口的刘湘,派其麾下唐式遵部进驻安徽青阳一带,牵制并阻截从太湖流域进攻南京的日军。仅此纪事而已。





由此看来,当时身在外省三个月,刘湘虽为川军将领,拥护抗日救国,可圈可点,却并无实际战功,如今被誉为“抗日英雄”,似乎有些牵强。那一年,大敌当前,刘湘与韩复榘和宋哲元联手,密谋反蒋,阳奉阴违,拥兵自重,曾惹得老蒋大为恼怒,客观上确实影响了全国抗战的大局,即使刘湘有再多的理由辩解,他的做法已站到了抗战的对立面。





当年川军将领唐式遵和潘文华二人均为刘湘亲信,早年川军中人却送其外号“唐二瘟”,源自他的书生气质,军人阳刚之气不够。尽管如此,抗战时期唐式遵是有战功的,率领川军打了几场恶战,说他是抗日将领,名副其实。刘湘死后,他因立下战功,更受蒋介石青睐,被任命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其麾下兵马被收编为中央军嫡系部队。1949年底,他与王陵基先后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府主席,任期时间极短,都不足月余,也都算是民国江山的末代“封疆大吏”。1950年初,唐式遵率领余部退守川南一带打游击,从泸沽进入越西小山地区时,与中共军队展开激战,是国共内战时期被击毙的最后一位国军上将。当年若是活着被俘,注定了要被送往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强制性的思想改造。(上图:唐式遵旧影)




话说回来,当年在抗日前线正是因为有唐式遵等川军将领在前面顶着,刘湘并未身先士卒,领军参加战斗与厮杀。那时他已身患沉疴,难以事必亲躬。他于1937年10月出川,3个月后因病死在湖北汉口。八年抗战,川军出川,会同中央军,打过恶战和会战数以百计,刘湘的“戏份”极少,几乎不沾边,如今坊间的市井语言叫做“莫得一根毛线的关系”,应是历史真相。由此可见,近年来大陆出版的各种书刊,述及川军抗战,多以刘湘为领军龙头,堆砌了不少形容词赞扬他。影视圈里人也把八年抗战中川军功劳主要记在他的头上,拍摄了几部抗日神剧,由大牌影视演员出演,宣传他的“丰功伟绩”,网络上更是把他吹得神乎其神,说他带领350万川军出川八年,是川军抗战第一功臣,以及他和婆娘周玉书与八路军合作,暗渡陈仓,共同抗击日寇,完全不着边际,实难与事实相符,不知那些写手受何人指使?何以如此胡编乱造,误导历史真相?如今从史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段历史,抗战初期刘湘领军出川,摇旗呐喊,有其正面的意义,毋庸置疑,但“论功行赏”,把川军出川抗战的主要功绩都记在他的头上,其实是重大的历史误导和误读,有其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是该还原真相的时候了。





史料记载,当年刘湘在汉口病逝后,其婆娘周玉书从成都赶到汉口,以四川乡野妇人之态撒泼,大闹灵堂,见人就打,并指名点姓,高喊要找蒋介石偿命,惹得大小军政人员不敢靠近,搞得蒋介石,林森,何应钦等大佬很是难堪,下不了台。后来还是蒋介石以抗战大局为重,也为了不落人口舌,参加刘湘追悼会,并召见这位刘湘遗孀,予以安抚。事后刘湘灵柩从汉口一路运回成都,安葬在武侯祠旁的一片丛林里,因刘湘的字号为甫澄,由蒋介石亲自取名“甫澄纪念公园”,即今日成都南郊公园。上世纪“文革”初期,刘湘墓被掘,肇事者是一群疯狂的红卫兵,遗骸不知去向,如今游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十年“文革”浩劫后,于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修葺的一座新墓。(上图:四川军阀刘湘和周玉书合影)





抗战时期,在外省战死的川军高阶将领有三位,个个堪称抗日英雄。其中一位是饶国华,他是四川资阳东乡人,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跟随军长潘文华出川抗战,当时担任川军第145师师长,官至中将军衔。在淞沪会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从全国各战区抽调兵力,增援淞沪战场。这时,饶国华也奉命率部前往淞沪战场。此战也是他出川后,第一次与日军交手的战场。在日军取得淞沪会战胜利后,又把目光瞄向了南京,这时,饶国华又投入了南京保卫战中,率部构筑防线,然而,由于日军进攻速度太快,防御阵地还没有修筑好,鬼子的大炮,飞机就打过来了,饶国华亲临前线指挥,一方面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为了了解战情方便指挥。就在双方激战的情形下,川军内部发生了混乱,有主动提出放弃广德,保存实力为主的川军将领,率领川军私自撤退。这样一来,饶国军只有孤军奋战,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时,饶国华将军为了不被日军所俘虏,不做亡国将军,选择了自戕,杀身成仁,以死殉国。





第二位是王铭章,他是四川新都泰兴场人,在台儿庄战役中,他率部镇守滕县,阻挡日军增援台儿庄战役。当时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此,徐州会战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叮嘱王铭章,不能放过一兵一卒越过滕县。接到作战命令的王铭章,死守藤县,国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日军利用优势装备,对藤县进行了轮番攻击,但是川军全体将士在王铭章领导下,奋勇反击,抵挡日寇的进攻。为台儿庄大捷赢得时间。《李宗仁回忆录》里有记载:“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由此可见滕县阻击战的意义。在这场战斗中王铭章为国捐躯。据说在滕县王铭章遇难现场,日军也为之脱帽,朝天鸣枪致敬,感喟这位中国大将军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王将军去世后,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在武汉举行迎灵公祭仪式,重庆迎灵时万人空巷,至今坊间还在流传这段故事。





这里辑录一张图片,是前几年王铭章将军五夫人叶亚华女士到四川大邑建川博物馆,参观抗战英烈群雕时与馆主樊建川合影。上世纪50年代“镇反”时期,王将军的几位夫人都被折磨至死,唯有叶亚华女士在被扣上“五大罪状”,等候被枪毙时,通过当地侠肝义胆的官员帮忙,获取出境证明,携子王道刚逃往澳门。那年月,她在澳门每日跪地乞讨为生,身边竖一纸牌,上书:“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上将遗孀……” 蒋公闻讯,立即命人接至台湾,入空军学校,担任英文教官。叶亚华在回忆录里说:“当年他是可以撤的,他的任务完成了的。李宗仁下令,必须找到王师长遗体。然而滕县战场已兵燹涂炭,遍地狼烟。唯一能确认将军身份的线索是他嘴里的金牙。”叶亚华女士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外文系,1934年嫁给王将军作五太太,王将军在滕县抗战牺牲后,王家用其抚恤金兴办学校,她作为烈属,参与校务。2008年老夫人百岁,如今已仙逝,去了天堂,与夫君王铭章将军相聚。她的人生故事凄惨而又悲壮,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令今人伤感不已。





第三位是李家钰,四川蒲江大兴乡人,他是四川军阀中最小的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曾驻守遂宁十一年,同其他军阀一样自行委派地方官吏,掌握防区内的一切军政大权,拥兵自重。那年月他还担任过四川边防军总司令,隶属川军邓锡侯部。在抗战爆发后,他率二个师出川抗战,先后转战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恶战,抵抗住了日军的进攻,因战功卓著,先后升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和第36集团军司令。1944年,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袭击,于河南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饶国华和张自忠之后,第三位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198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家钰将军为革命烈士。2014年,李家钰将军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著名抗日英烈。他的抗战英雄事迹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如今成都人民公园附近还有他的故居陈列馆,供人参观和缅怀。
以上列举,旨在解读川军出川抗战,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领不乏其人,永垂华夏青史。还有杨森、孙震、潘文华、王陵基、邓锡侯、许国璋、田颂尧、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黄隐、陈书农、罗泽洲、马毓智等,不胜枚举,都是正师级,副军级以上的长官,各有战功,作为一个川军抗战将领群体,可圈可点,留待续篇。这里侧重聊聊王缵绪,他是谁?如今年轻一代或许已感到很陌生了,因为他的名字被刻意尘封了大半个世纪。如今他的悲情人生故事早已随风而去,飘散在岁月的烟云中,不着痕迹。其实他的一生亮点不少,是辛亥革命后四川最早兴办现代教育的人物之一,川军出川抗战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外省征战前后长达八年之久。





抗战初期,王缵绪在自己创办的重庆私立巴蜀学校里接纳过许多进步文化人,民主人士,为他们避难大后方提供栖息下榻之所。当年这所学校偏安老重庆城区一域,依山傍水,环境幽静,规模很大,有教学楼群和教职工学生宿舍。他还为初来乍到的民国政府前敌军事指挥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文联前身)等军政文化机构提供了临时办公地点,汇聚了太多名人,其间发生的故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应该说,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都是有贡献的人,不期最后于1960年屈死在大牢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未得平反,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遁了。他的事迹不见于正式出版的各种文本,偶有述及,亦是一笔带过,这世道对他太不公平,仅为这一缘故,不把他写出来,还原真相,似乎对不起抗战大后方乃至现代中国历史应有的那一页缺失篇章。





  据王缵绪的嫡系长孙王复加先生介绍,他爷爷王缵绪出生于1885年,四川西充人氏。1904年入顺庆中学。1906年,他年方20时考入四川陆军弁目学堂,后转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炮科,与刘湘、杨森等四川军阀曾是当年同届同学。1908年毕业后在新军第十七镇第三十三混成协担任见习排长,历任连长、营长、团长等驻扎成都;1911年参加保路同志军,投身辛亥革命;1913年王缵绪任第一师军官传习所所长。1919年任川南安抚使;1920年任永宁道川南道尹;1923年至1928年,王缵绪与于右任组成海上停云社,编辑出版《停云社刊》和《停云书画集》等,前后活动共六年。1924年北洋政府主帅冯玉祥授予他将军府“徽威将军”称号,任第21军第五师师长,并于同年任成都市政督办。在他的任上,大力改造成都市政,疏通马路,主持过东大街的扩建,成都春熙路的开辟,引进现代交通工具等,功莫大焉,然而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修成的各种版本官修志书已将他的事迹抹得一干二净,张冠李戴,令人唏嘘不已。




北洋政府时期,1926年王缵绪任国军第21军第五师师长,1928年改任第二师师长,驻扎重庆;1929年兼任四川盐运使;1932年任北路总指挥、第三路总指挥,为彻底结束长达15年的军阀混战,由他挥师出征统一四川,经过几年耕耘,为抗日战争大后方奠定了雄厚基础。1934年任国军第五路、第六路剿匪总指挥,促成中央政府顺利入川;1935年国民政府授予他任第44军军长中将衔;1937年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委员,7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率军出川抗战;1938年任四川省政府代主席兼四川烟土督办公署督办;其禁烟宗旨:“肃清私土,绝毒禁种。”因成绩显著,被广大军民称作“四川林则徐”。(上图:抗战时期,中央军第29集团军总司令部出入徽章,编号746和347,总司令为王缵绪。)

(待续)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