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天有68万枚鸡蛋经过分级、清洗、喷码等程序后,发往全国各地。 受访单位供图
陕西日报记者 赵杨博 通讯员 郭艳婷
从传统农耕到科学种田,从单一种养到全链增值,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铜川市印台区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印台区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群建设为支撑,以基础设施提升为保障,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创新赋能
从传统农耕到科学种田
2024年4月,印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印台农高区”)获批成立。这个位于印台区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还是农业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3月17日,印台农高区内的咸恒青砧苗木示范基地里,技术员张东锋正指导果农管护苗木。“这种矮化砧木能让苹果树提前2年挂果,密植模式下亩产可提高40%。”张东锋说。
印台区推广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带动全区3000余亩老果园完成改造升级。与传统果园相比,矮化果园每亩用工减少50%,水肥利用率提升30%。
“铜麦6号”是印台区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的典型代表。这个由印台区农技中心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在2022年以亩产766.42公斤创下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
“过去靠天吃饭,亩产不到300公斤,现在种上‘铜麦6号’,亩产突破450公斤。”陈炉镇双碑村种植户高亚峰说。凭借抗旱、抗病、高产的特性,“铜麦6号”已成为渭北旱塬的明星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1500余万亩。
当前,印台区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建设陕西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先导区、渭北旱塬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数字乡村和产城融合试验区、畜果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
产业链式发展
从单一种养到全链增值
位于印台区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陕西大匠农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天有68万枚鸡蛋经过分级、清洗、喷码等程序后,发往全国各地。这只是印台区构建的蛋鸡全产业链中的小小一环。目前,印台区蛋鸡产业链日渐完善,上游饲料厂年生产饲料能力达16万吨,中游17家蛋鸡养殖企业蛋鸡存栏量达100万只,下游蛋品加工企业已建成年产7000吨的全自动液蛋生产线。
3月17日,在陕西润民康源农业有限公司智慧云台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惠家沟生猪扩繁场各个猪舍的实时画面。
“我们使用饲喂环控系统,可实现智能喂养、环境监测与自动化调控,能够根据生猪生长阶段自动调配营养配方,减少饲料浪费,还可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猪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联动风机、水帘、加热设备,动态维持生猪的最佳生长环境。”公司工作人员张亮介绍。
印台区以陕西润民康源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集生态原料种植、饲料加工、生猪扩繁、生猪育肥、粪污综合利用、屠宰加工、生猪分割、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生猪产业。该产业链带动农民种植玉米10万亩,带动当地1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美丽乡村提质
从粗放管理到全域和美
如今,在王石凹街道王石凹村村民卢明义家,冲水马桶、热水器一应俱全。
近年来,印台区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创新“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模式,累计改造户厕2.3万座,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所有户厕实现一键报修。
印台区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文明素养,让和美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3月26日,陈炉镇上街社区,居民靳双盈通过小程序报修厨房下水道。网格员收到信息后即刻派单。维修人员很快就上门进行维修。“网格化把服务送到了家。”靳双盈说。
在陈炉镇双碑村“围炉夜话”现场,村民坐在村委会院子里,商定红白理事厅建设方案,促成“幸福食堂”“婆媳澡堂”等10余项民生工程落地。在印台区,80%的村级事务实现了“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近年来,印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风险联控、人员联管、服务联动,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网格联通体系,倾力办好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