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法治 >>正文

农村有了钱 “家底”如何管

2025-03-27 11:51:34 来源于:河南日报

  卢氏县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到文峪乡望家山连翘基地,了解村组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张海军 摄

  □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 本报通讯员 张海军 葛云里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资产和资源,由于涉及面广、形成期长、数量庞大、管理难,一度为部分村组干部谋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卢氏县范里镇某村,某居民盗伐一棵柏树,把赔偿款交给组长吴某,吴某既不上缴也不公示,后又将执法机关查扣、返还集体的这棵树私自卖了2000元,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一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在严惩“蝇贪蚁腐”的同时,如何创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守好乡村群众“家底”?近日,记者以卢氏县为样本进行了走访调查。

  问题频现 凸显短板

  卢氏县东明镇某村六组组长张某,收到集体门面房租金33696元后用于个人消费和资金周转,又伪造虚假房屋租赁协议并隐瞒部分租金收入;横涧乡某村二组组长杨某将企业支付的地面附属物赔偿款4.6万余元用于个人开支,两年多后才退还群众。

  还有人把“黑手”伸向国家惠农补贴资金。范里镇某村党支部书记韩某某授意两名组长将集体耕地列入退耕还林项目,分别套取3.2万余元和6000元,部分用于组下事务开支,部分滞留个人账户5年。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三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交易不公开、收入不记账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村干部反映,基层管理监督质效亟待提升。

  据了解,2024年以来,卢氏县共排查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449个,目前完成整改444个,正在整改5个;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问题120个,其中立案68件,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150人、党政纪处分78人,追缴资金416.57万元。

  扎紧护栏 堵塞漏洞

  “曾经,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不会、不愿甚至不敢监管,还有的村子监督力量不足。”卢氏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庆锋介绍,为此,县里牵头成立专班统筹协调指导县内各村(社区)“三资”管理监督工作,县纪委监委督促各乡镇成立监督专班,整合各部门和群众代表等力量同向发力。

  扎紧“三资”防护栏,离不开科技赋能。3月21日,在官道口镇将军山村,记者见到了卢氏县开发应用的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监督管理平台。该平台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系统、新型经营主体管理系统等9个系统,形成业务闭环。“要‘有人抓’,还要‘有抓手’。”李庆锋介绍,该平台还和国家相关平台衔接、同步,纳入了上一级监管。

  “抓住监管关键点,还要管好‘五本账’。”卢氏县监察委员会委员常大伟介绍。一是盘清“家底账”,动态清产核资;二是管活“集体账”,全县集体经济资金2.77亿元从财政资金中分离,实行记账代理制、处置背书制;三是晒出“收支账”,利用公开栏、微信群等及时公开,还可通过APP实时调看;四是消除“隐患账”,重点查纠资源发包、资产处置暗箱操作等问题;五是做实“奖惩账”,将村组集体经济收益和村组干部报酬补贴挂钩。

  监管“水涨” 发展“船高”

  工作人员财政业务水平偏低,是不少乡镇面临的问题,也使得村集体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难以得到有效监管。为此,卢氏县明确并压实了五方责任。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监督和服务“三资”管理,指导各乡镇做好清产核资、固定资产登记,提高监管平台使用率;县财政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财政所做好资金管理和财务人员培训;县社工部负责指导、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公示;县审计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财务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县纪委监委对涉及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设立一专班、搭建一平台、管好五本账、压实五方责任——卢氏县在实践中形成的这一套“1155”监管工作法,去年被推广到全县19个乡镇232个村、39个社区,实现了集体收支账目规范、产权清晰、核资精准。

  “我们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242.9万元,还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智能果品分拣车间和果汁生产线,带动种植秋月梨2000多亩。”在官道口镇将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爱霞看来,群众增收背后,离不开对农村集体“三资”的有效监管。

  据了解,目前卢氏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314个,全县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社区)达24个,122个村(社区)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

  “我们将不断完善、创新‘1155’监管工作法,让乡村清风扑面,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