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乡愁拾遗 >>正文

广西文化乡愁的“南普”基因

2023-12-27 11:40:52 来源于:广西日报


  大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南普”这种具有南宁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不断与广西的喜剧艺术相融合,最终壮大成为一种风貌独特的地方喜剧艺术样式——南普喜剧。而今,南普喜剧除了在八桂大地风行外,还曾登上过广东、福建、海南等省的春晚舞台,也曾凭借着多次亮相央视“我爱满堂彩”“我要上春晚”“笑星大联盟”等综艺栏目而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引得相关媒体争相报道。

  南普喜剧在艺术实践层面的勃兴繁荣态势给学界提出了这样一个亟待回答的研究命题——如何认识南普喜剧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就此而言,由黄铮与黄斌合作完成的《南普喜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就值得我们关注并置喙了。作为学界第一本系统研究南普喜剧的学术专著,该书不但在“亟待”方面迅速作出了回应,而且将“南普”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置于广西文化乡愁的理论语境中加以阐说,在“命题”层面作出了独到的回应。

  具体说来,这一回应的“独到”是借由“三向”阐说策略来实现的。

  其一,向“理”立论。在常人看来,南普喜剧只是南宁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而已,怎么会是广西的文化乡愁呢?在这个疑问中,包含着两个核心疑难:如何可以从“南普”横跨至“广西”,从“喜剧”横跨至“乡愁”?针对这两个核心疑难,该书借助以框架立论、以辨析立论这两种方法,做到了向“理”立论。在“以框架立论”方面,该书构建了纵横兼顾的理论体系与章节框架:在纵向维度,该书细分为孕育形成、自成面目、繁荣勃兴三个阶段;在横向维度,该书厘分为创作的铁三角、人物群像的意涵、老友味道的艺术风貌、地方文化的开掘与建构等方面。这些纵横兼顾的论述万元归宗,最后都落到了“广西文化乡愁”这一结穴上。这样的章节框架是按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方式来组织的,在理论体系上做到了科学严谨。在“以辨析立论”方面,该书利用关键词辨析法,针对当前业界与学界在“南普”“南派”“南方”等名称表述上的含混模糊,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辩说,确立了“南普”才是这一喜剧样式最准确也最值得倡举的名称表述,明晰地确定了“南普喜剧”这一研究对象在外延上具有“广西”特质,在内涵上具有“文化乡愁”特质。这样的处理在理论眼光、理论自信、理论体系、学理论证等四个方面都凸显了一个“理”字,包孕着独到的理论眼光与极强的理论自信,“向‘理’立论”的特征非常鲜明。

  其二,向“前”而看。乡愁作为一种对故乡的眷恋,通常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因而乡愁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更偏于指向异乡人关于故乡过去事物的想象与缅怀。与之相应,当人们谈到文化乡愁时,所指称的对象通常都是那些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积淀丰盈的艺术与文化,例如古旧建筑、传统老戏、民间习俗等,向“后”看的特点非常突出,因而极少有人将当代的文艺样式视为文化乡愁来加以阐说。该书却站在当前的立场,以前沿的视野,倡举出“向‘前’而看”的姿态,将南普喜剧作为广西文化乡愁来观照。基于这一认知,该书大胆地将只有近30年发展历程的南普喜剧作为广西文化乡愁加以考察,探讨南普喜剧是如何在现代化与都市化的背景下,构建当代广西人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将视线拉得更长远一些,将这种“向‘前’看”的姿态置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前沿,那么这一考察的启示性就更为彰显了。在当今时代,以城市化、现代化为主要潮流,以大众传媒为当代生活的主要引导,人口和资讯在急剧地流动,生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常因为或大或小的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等方面而感到困惑与迷惘,既找不到精神故乡,也无法简单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模板,成为文化层面上的“漂流者”和“无根者”,陷入无可消解的“文化乡愁”之中。面对这一困境,当代的文艺创作实践理应作出回应,理应用艺术创作来缓释与消解这种文化乡愁;我们当前的文艺研究也理应进行探讨,探究消解这种文化乡愁的机理与方法论。就这一点而言,该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这两个层面上都有着独到的价值与意义。在研究对象层面,该书提示我们:南普喜剧已经在创作实践层面对广西文化乡愁的表达与纾解作出有益的回应,具有丰富的考察价值;在研究方法层面,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向‘前’看”的姿态考察当代文艺所蕴含的文化乡愁的优秀研究范本。

  其三,向“细”而说。如果说“向‘理’而论”偏于整体架构,“向‘前’而看”偏于切入角度,那么“向‘细’而说”则偏于细节功夫了,它在最基础的层面决定着前二者的成败,决定着南普喜剧作为一种广西文化乡愁是否拥有着实实在在的“南普”基因。为此,该书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向‘细’而说”。首先,细致准确的数据调研。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南普喜剧的发展面目,更科学地把握南普喜剧的发展态势,该书利用统计分析法,对网络新媒体上南普喜剧短视频的火爆程度进行了数据调研与分析。另外,该书利用独立设置的《南普喜剧大事年表》勾勒了南普喜剧发展历程中的具体面目,点出了其中重要的历史细节。这两个方面都以细致准确而取胜。其次,细密周详的论说逻辑。该书从文化层面讨论南普喜剧时的论说逻辑是:由“南普语言文化自信的确立”进而论及“南普文化符号的形成”,进而论及“广西文化乡愁的凝聚”,最终落脚于“‘南宁人’文化身份与地方共同体的构建”,这样的安排有序且有度,严谨周密。最后,细腻生动的行文表达。通常情况下,学术撰述或因学理探究的深入而陷于抽象晦涩,或囿于论证的繁难而流于刻板呆滞,但该书并没有食洋不化的术语堆砌,行文颇为生动活泼,文风颇为平易简明。

  总之,该书既有扎实的调研基础,又有强大的理论自信,既突显出独具的匠心,又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加之“三向”论说策略确保了全书行文阐释的熨帖,因而它既值得喜剧业界人士一读,也值得戏剧研究学者一读;既值得广西区内人士一读,也值得区外人士一读,开卷有益,不可等闲视之。(钟世华)

[ 责编:邢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