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下的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顶太村美不胜收。
东南网11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见习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刘子豪 池承传 文/图)
过去,顶太村很“冷”。这里地处三明市区群峰之首的莲花峰山麓下,海拔近千米,“顶”“太”二字正是取地势极高之意。全村共96户356人,早几年,人口外流,常住人口仅剩100多人。
而今,顶太村很“热”。一批年轻人回村常住,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每逢节假日,进村的汽车排起长龙。
今年9月12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福建省共有8个乡村上榜,三元区中村乡顶太村成为三明市唯一入选的村。
从“挑出去”到“引进来”
从三明市区中心位置向南出发,需驱车近1小时,经过“顶太十八拐”,但见“千年酒村顶太村”七个大字。
“听说这里有一个以酒闻名的休闲旅游乡村,全家人一起过来‘打卡’,带点土特产回去。”秋日早晨,天气晴好,来自三明市沙县区的余嘉欣带着自家的两个孩子,正同许多游客一起走酒道、赏酒窖,特意在顶太村“酒壶”造型前自拍,希望能沾到“千年酒村”的“久久福”。
顶太村是我省唯一的富硒土黄酒酿造产业示范基地。这里的酒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过去,顶太村村民卖酒需用肩挑,途经莲花山高山栈道,取道渡口乘船到城区售卖。
走进顶太村埋藏在山体里的酒窖,一股宛如室内空调的清凉之气扑面而来。这个酒窖长约30多米,年平均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顶太红”黄酒的保存。
“这里存酒3万多斤,醇香的味道整齐排列在酒缸里,等待收获的一刻香气扑鼻。”三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在沾介绍,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顶太村气候常年清爽湿润,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政策让这里的水质富硒且纯净。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2016年,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欧阳盛明带领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确定“千年酒文化下的绿色旅游乡村”的蓝图,通过规划整修村里的文物及基础设施,开发千年酒村休闲旅游度假新去处。
在顶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钟徵看来,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
“村干部成了我们致富‘引路人’,我们大家心甘情愿跟着做下去。”日前,在顶太村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改造现场,正进行墙面修补的村民张建文,思绪回到了7年前。乡村旅游项目动工前期,面对顶太村本土房屋屋面年久失修漏雨、屋顶风貌不协调、庭院围墙风格不统一等由来已久的状况,犹豫、迟疑、观望的气氛在村里蔓延,村民们的审慎态度成为动工的最大阻碍。
“作为村里的党员干部,拆房扫院,从我开始。”张钟徵和村干部们第一时间便把自家的房顶、地面等需要改造修缮的地方进行拆除,同时在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立即分头入户动员群众开展踏勘、丈量、核实附属设施财产等各项前期工作,全力以赴为项目“腾地”。
村干部带头做,村民代表靠前做,用行动给全村父老吃下了“定心丸”。仅用1个月时间,全村道路拓宽、屋顶整修、房院改造等各项准备均已就绪。
顶太村一场以产业为形、文化为魂的乡村振兴探索由此拉开序幕。
以“一招鲜”促“全盘活”
记者在顶太村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满眼尽是黑瓦白墙,带着古风的民居吊脚而立。凭栏而眺,双层的洋楼围成城堡,兼作客栈的古韵商铺酒旗飘扬,一丝丝若隐若现的酒香伴着清爽湿润的空气沁入心脾,让人油然而生闲适、放松。
“当前我们还在持续开展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宗祠、寺庙、古民居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力求因地制宜保留和修复传统风貌,成为更多游客打卡新去处。”走在顶太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点——中和堂,张钟徵向记者介绍村落修缮的历程,透视着这个古村落的新面貌。
经过7年的努力,现在登上顶太村,原先的18道上山陡坡经过道路硬化变得宽阔、易行,附上诗词酒赋,成为顶太村第一道景点“十八拐”。在村里,游客可以登临古风民居,打卡酒幌商铺,观酒窖、赏酒器、品酒香,也可以购买“顶太红”及其他绿色农产品,品味大山深处的别样风味。“路好开了,最近我经常带着外面的朋友到村里住,接受好山好水的滋润。”顶太村村民张国勋笑着说。
如今,顶太村基本完成以“度假旅游+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民俗风情为主题,“有花有酒有乡思”的幽然村子改造。同时完善了“1+N”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1个核心主题产品、2条景观廊道、3大节庆活动、4家特色民宿、5个生态体验营地,可开展20多项特色旅游活动供游客游玩。“乡村旅游节”“冬季划酒令”等活动正在预热当中,“冬天就去顶太划两拳”成为三明乡村旅游的一张“金名片”。而当地红菇、笋干、蜂蜜、大米、果蔬等天然绿色食品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打响了知名度,平均每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近2万元。
“近年来,中村乡持续打造‘党建+’品牌,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新途径。顶太村持续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内涵,推动村民经济增收的做法,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证。”中村乡党委书记龚表示,接下来,中村乡将大力推动顶太村游客服务中心等系列设施提升工程,预计年底游客们就能欣赏到光明公形象墙、张氏家训墙等内容,同时与外资合作引进高标准民宿,进一步提升庙会文化、余庆文化与文旅相融合的体验,打造“地域生态资源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