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掀起一场“全民狂欢”。伴随哪吒这个“全民偶像”热度的高涨,一场“争吒儿”大战拉开序幕。天津、安徽蚌埠、四川宜宾等地凭借当地有关哪吒的传说和故事,纷纷据理力争,认为自己才是哪吒故乡所在地。
哪吒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经典人物,他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所谓的故乡之争也就无从谈起。不过,哪吒故里之争也并非不可理喻。从情感出发,这反映了《哪吒2》诠释的哪吒形象深入人心,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从经济上看,哪吒的爆火使其跻身为文化IP“顶流”,围绕哪吒故乡争夺名分,归根结底还是想给当地文旅“添把火”。多地“争吒儿”之余,哪吒文化也愈发深入人心:不少网友翻出《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做各种文本分析,还深度挖掘流传在各地的哪吒民俗传说,一时间网络上涌现出不少专业“吒迷”;透过大众的传播,大家了解到四川宜宾的南广镇、天池公园等与哪吒传说有关的旅游景点,知道了河南西峡县也有一个名叫陈塘关的地方。
“哪吒热”正盛,“争吒儿”确实能在短期内帮助地方吸引游客关注,但把目光放长远,并不一定占得先机就能拔得头筹。近年来,“鲁迅故乡”浙江绍兴、“大唐不夜城”陕西西安等城市围绕城市名人和城市历史打造出独特的旅游标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有些地方开始“依葫芦画瓢”,执着于争夺名人“户籍”,陷入了虚假的“文化造景”,有的地方未经慎重研究规划就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名人故居,反遭亏损,像“争吒儿”一样争着给神话人物“上户口”的行径也屡见不鲜,这种行为恐怕更多是将神话人物当作商业化符号,而不是用心地传承和弘扬神话人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地方的文化标签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倘若只是无根之木、虚有其表、千篇一律,再华丽的造景也会徒有其表、难以为继。
在文旅宣传中陷入对争夺文化IP的内耗,反映了一些地方缺乏对本地文化资源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仅以乡村旅游为例,我国不少乡村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下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近年来不乏历史文化名村走向大众视野,比如“古代出举人、近代出学子、现代出名人”的北京灵水村,“中原第一红石古寨”河南平顶山临沣寨,“万里京运第一站”云南曲靖白雾村等。但也有些乡村没有内观自己,反而简单“拿来”当下流行的风格,把乡村建成了“四不像”。《哪吒2》的成功,本身就证明了传统文化与创新叙事方式相碰撞,自带强大的生命力。文旅宣传与之有相似之处,同样需要讲好当地故事,与其争夺名人“户籍”、与神话人物硬“套近乎”,不如结合自身实际,多想想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行创新,讲好自己的故事,树立地方的文化自信。
要善于挖掘文化资源。从叙事来看,《哪吒2》的人物光环不只在主角哪吒一人身上,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石矶娘娘等配角,也拥有逻辑顺畅、情节丰满的故事线和高光时刻,接连不断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文旅融合要抛开单一叙事,不断向内深挖,对本地历史、民俗、非遗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增强游客对本地特色文化的认知度。比如近年来江西婺源将晒秋文化与本地徽派建筑完美融合,五彩斑斓的晒秋景观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标志性符号,“大美婺源”美名远扬。
要善于创新文旅形式。《哪吒2》通过在技术层面的革新与突破,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可以说,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满足大众对于人文之美的体验与需求,“新”字是一大法宝。当古村落大都是青砖黛瓦时,谁能发掘出古村落的新体验、令人耳目一新,谁就能率先留住游客的脚步;在旅游产品和景点的设计上,如果能先于他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上借力,不断创造现代化的人文消费方式,必然会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特色、多元的需求。
“争吒儿”的风终会停下,我们对哪吒的喜爱还会继续。期待更多地方文化故事走向大众,成为助推中国文化IP点亮现代文明的“神来之笔”。(刘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