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 >>正文

一本《阿拉伯语会话手册》的故事

2024-08-20 09:50:03 来源于:三秦都市报

三秦都市报记者 张毅伟

8月16日,7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退休职工冯育德,手捧着自己编写的《阿拉伯语会话手册》,向记者展示他修改的内容。

这本手册见证了他先后6次随中国医疗队奔赴苏丹的经历,也见证了他从一名汽车驾驶员成长为援苏丹医疗队阿拉伯语翻译的全过程。

在苏丹中部小镇阿布欧舍,有一所中国医疗队治病救人的医院——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冯育德曾6次到苏丹,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79年,冯育德第一次随第11批中国医疗队赶赴苏丹,那年他28岁,是援苏丹医疗队的一名驾驶员,也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

作为驾驶员,冯育德平时也要为医疗队购买生活物资。

一次他开车去买菜,当地一名卖菜男子得知他来自中国医疗队,便指着膝盖连说带比划。冯育德听不懂他说的话,但记住了卖菜男子的发音,回到驻地询问翻译人员后,得知该男子可能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于是他转告卖菜男子,这个病医疗队能治。

这件事让冯育德切身感受到学好阿拉伯语的重要性。此后,他经常利用外出买菜和办事的机会,跟当地居民学了不少常用词语。

1987年第二次去苏丹时,由于医疗队的翻译因健康原因临时回国,冯育德一边协助医疗队医生完成日常诊疗,一边继续学习阿拉伯语。“当时阿拉伯语人才紧缺,医疗队又非常需要翻译,所以我下决心要学好阿拉伯语。”冯育德说。

1989年援外结束回国后,冯育德申请职工继续教育,学习阿拉伯语。同年,38岁的他进入原上海外院阿拉伯语系攻读全日制大专课程。通过两年刻苦学习,他的阿拉伯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在校学习期间,他念念不忘在苏丹医疗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决心为陕西援苏丹医疗队编写一本简单易学的汉阿双语教材。一番摸索后,一本《阿拉伯语会话手册》在他手中诞生了。

有了册子,加上他多次开展针对性培训,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的语言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与当地病患交流时少了语言障碍,诊疗也变得更加准确、轻松。

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妇产科医生胡剑告诉记者,她把冯育德编写的《阿拉伯语会话手册》视作工作“宝典”。当时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只有她一位妇产科医生,前来就诊的病人多。这本手册简单实用,还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医疗服务工作。

1997年6月,冯育德第三次随第23批中国医疗队再去苏丹时,已正式担任陕西援苏丹医疗队翻译。

“一次,一名40多岁的苏丹男子要做胃部手术,紧张得不停打嗝。医生听不懂阿拉伯语,我就去跟患者沟通,告知患者中国传统针灸对于止嗝有奇效。经过两次针灸,患者打嗝症状大大缓解。”冯育德说。

2011年8月,年过60岁的冯育德虽已退休,组织上仍希望他能再赴苏丹协助医疗队执行任务。冯育德当即表示,只要国家需要,自己义不容辞。这一次,冯育德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

据了解,陕西省从1971年开始选派援苏丹医疗队,至今已连续向苏丹派遣37批约1100人次。冯育德先后去了6次。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安鹏是第37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他告诉记者:“冯老师不仅是我们医疗队的阿拉伯语老师,更是我们与苏丹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回西安后,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经常帮我们克服一个个困难,让我们跨过了语言鸿沟。”

如今,在《阿拉伯语会话手册》的帮助下,援苏丹医疗队员不仅能顺利开展工作,更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