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与会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次活动由一场颁奖典礼、一场主题论坛、三场分论坛、一场院长论坛和一场线下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仪式组成,近万名观众通过线下听讲座、线上观直播的方式参与此次论坛。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宣读颁奖词。许晓东、刘爱国、巴曙松为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获奖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姜富伟、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教授俞宁、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张勋三位颁奖。
颁奖典礼结束后,“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主题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进行。
艾春荣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学研究》报告中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战略要求,财经学科应顺应时代要求,主动推动学科数字化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既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又熟悉财经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关键在于必须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才培养大纲,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姚树洁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挑战及战略对策》的报告中总结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及优势,围绕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及实践效果,创新提出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挑战及战略对策。
毛振华提出,对中国经济总的判断应趋于理性,通过体制机制上改革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等一系列努力,相信中国经济定能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随后,三位本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获奖者姜富伟、俞宁、张勋以及往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获奖学者王勇、翁翕、宋弘、张川川依次报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俞宁说,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强调经济工程学,基于对人类微观行为的科学研判升级经济机制以及给定机制的干预政策。通过将现代经济学应用到各个领域,可以很好做到减排,减少新能源浪费等指标。
张勋认为,数实融合要创造1+1大于2的效果,必须积累更多数据场景,渗透到传统企业内部,做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让企业的效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10月14日下午,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主题论坛进行的同时,“数字化平行论坛”“绿色低碳平行论坛”“共同富裕平行论坛”及“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经济学科发展院长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各会议室同步进行。
本次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承办。论坛为期两天,多位重磅嘉宾及青年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聚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绿色化、数字化、均衡化”三大关键领域,紧扣中国经济社会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领域,通过分享交流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学术智慧和学者力量。
颁奖典礼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在颁奖典礼上依次致辞。(马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