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 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教育。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展现更大作为。
■ 教育部2022年度监测评估显示,安徽教育现代化指数位次在31个省(区、市)中,由2021年的全国第18位上升至第14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聚焦全面发展是关键。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
巍巍大别山北麓的霍邱县有个夏店镇,夏店镇最西头有个砖佛寺村,村头的砖佛寺小学是一所规模中等的乡村学校,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好学校”。
然而,谁能想到,6年前,这所小学还一度因没有生源而停招。这6年间发生了什么,校长张华健最清楚。
“学校以前教育质量不高,课程开不齐,家长们不放心,就绕远道把孩子送到镇上或者县城里读书,我非常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张华健说,“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育就是托举希望的基础。现在学校办好了,家长放心了,学生们就愿意来了。”
学校变了,老师变了,学生和家长也就变了。
放眼江淮大地,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教育。
发展教育,成为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
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既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办好每一所学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上好学”的关键是有好老师
能给孩子成长提供优质而公平的起跑线,是老百姓对教育最简单、最质朴的期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变成“上好学”。“上好学”的关键是有好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今年暑假期间,一条消息在合肥市中小学生家长圈里引发广泛关注:该市多部门联合发布教师轮岗交流政策,要求各区每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参加交流轮岗人数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总人数的10%,且优先安排骨干教师。
老百姓眼中的“名校名师”真的会参加交流吗?
秋季新学期一开学,家长们惊喜地发现,“高含金量”的交流轮岗真的动起来了!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师、名校长都出现在交流轮岗名单上。
其实,教师轮岗制度已在安徽推行多年。
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我省早在2006年,就全面启动了这项制度,比国家要求整整提前了四年。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我省不少地方实行了新一轮的教师轮岗政策,从经费补贴、政策倾斜等方面加强对轮岗教师的保障,使得教师轮岗规模扩大,轮岗人数较以前也大幅增加。
交流轮岗,激活教育发展“一池春水”。优质师资的流动,既回应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也是加快缩小区域内、区域之间办学差距,给学区房降温,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举措。
好教师不仅要动起来,更要多起来。
近年来,我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发展首位,大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除了推动教师轮岗交流外,重点完善以10所师范院校为主体、30所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教师“养成”的源头上下功夫。
9月27日,歙县中小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张鸿正 摄
据省教育厅公布,我省每年招录的师范专业学生达3.5万名。在落实高校生均拨款的基础上,我省师范生补助标准由2019年每生每年500元,提高至2023年每生每年2000元,用“真金白银”支持教师培养质量提升。
此外,教师培训、访学研修等多种途径共同发力,保障了更多的好老师涌现出来,成就了更多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让孩子们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如今,在安徽,乡下和城里学校同上一堂课,变得越来越寻常。
智慧教育快速发展正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抓手。全省32个脱贫县(市、区)2090所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全部完成智慧学校布点建设,城乡教育鸿沟正被一步步填平。
加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实现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综合高中和县域高中建设,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一项项新举措,都成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好学校的“秘诀”。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牵头开展的2022年度监测评估显示,安徽教育现代化指数位次在31个省(区、市)中,由上年的全国第18位上升至第14位,为中高教育现代化指数省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好每一名学生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育“又强又全面”的时代新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聚焦全面发展是关键。
教育肩负着为人生“定调子”“打底色”的重大责任。
今年9月高校的迎新季上,很多学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主动站出来,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讲授了学校“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第一课,从“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热爱的国家”“我们科大办学的核心任务”等方面和学生交心;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以《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为题,向全体新生阐释了我国“三农”事业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学校学科专业在服务“三农”中不断“升级”的发展历程;
蚌埠医学院党委书记蒋家平以《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为题,叮嘱即将开启崭新生活的同学们多读书、多实践,涵养家国情怀,做精神世界丰富、全面发展的人;
……
“开学第一课”为啥会受到如此重视?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第一课”里不仅有浓浓的祝福,更有殷殷的期许。
8月30日,芜湖市繁阳镇城关一小,学生们手持刚领取的新课本开心地行走在校园里。肖本祥 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关乎根本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工作,先后召开了全省教育大会、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对思政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我省还深化“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五大创优行动,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标准化建设,建成了10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真理的力量铸魂育人,用榜样的力量浸润心灵,用文化的力量厚植情怀。
思政教育的课堂之大,远不止于教室和学校。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开门,在社会里、实践中坚持上好“大思政课”。他们不断拓展工作格局,充分挖掘各方力量和资源,让思政课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温度,把种子埋进年轻人的心里,让信仰扎根,助人生之树枝繁叶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1年,我省公布《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通过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等“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在德育铸魂行动中,重点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等。
在智育提质行动中,重点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抓好高等教育中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落实。
在体教融合行动中,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
在美育熏陶行动中,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
在劳动促进行动中,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形成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6月8日,在合肥市南岗小学,学生们在放飞飞机模型。葛宜年 摄
育人模式改革也在不断得到深化。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开展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探索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育人模式;深化“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前列。
服务好发展大局
打造一批特色职业院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之基
在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各地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安徽也会面临竞争与挑战。在这个时候,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尤为重要。
7月4日公布中考成绩,7月6日就基本报满。今年的招生季,合肥经贸旅游学校火了。同样火爆的场景还出现在宣城、亳州等地的一些优质公办职业学校报名中。
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中“职业”二字,决定了它的特色在产业,“根”要向下扎进市场。
10月27日,在安徽阜阳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人工智能实训室,学生在进行机器人视教编程的实训练习。王彪 摄
打造一批特色职业院校,让职业教育在对接产业中找准位置,在对接市场中形成优势,不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期盼的解决途径。
当下,主动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的现代职教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样板”正在热火朝天打造中——
我省将重点建设30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加快建设一批幼儿保育、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淘汰一批供给过剩、滞后于产业需求的相关专业……
职业教育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好的教育途径,也将在市场中找到自己应得的、恰当的地位。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近年来,在皖高校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今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建校65周年。这所被无数考生和家长视为“中国最好大学”之一的大学,1970年南迁合肥以来,始终与安徽相拥相依、共进共赢。
曾经的安徽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发展;如今的中国科大以不断的创新催化安徽的发展蝶变,在重大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人才供给等方面为安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大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成为安徽的骄傲、成为安徽最宝贵的资源。
作为我省高校龙头的安徽大学,也已经连续五年毕业生留皖率超过6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就业的毕业生超过80%。
我省高等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2022年毛入学率达63.5%,十年提升32.9个百分点,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24.8万。
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能否实现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程度。
“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眼下,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正在江淮大地上被布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生态正在被构建。
传统的医科、文科、农科专业被加大力度进行改造,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模式创新、课程提质、方法更新,将其改造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应用型专业。
资料图:合肥工业大学“茶韵”支教团在枞阳县官埠桥镇官山村茶园开展调研。王章志 摄
对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相关高校和专业,我省在重大项目建设、高水平成果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
我省还在重构优化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分产业、分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学院等,加强有组织科研,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根据去年我省公布的蓝图,到2025年,全省高校将增设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急需的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以上,建成50个现代产业学院。高等教育将成为支撑江淮大地生机勃勃的强大“养料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