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将“提高优质蛋白食物生产和消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消费目标立足国人饮食习惯极具可行性,针对当前优质蛋白食物生产、加工、消费中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提出的重点任务清晰明确,非常具有操作性。
一是《纲要》把“提高优质蛋白食物生产和消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立足消费现状和营养改善目标,提出的各类优质蛋白食物消费目标,非常具有可行性和中国特色。
优质蛋白质是指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接近的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不仅可以维持成人的营养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从食物来源看,动物性蛋白质和大豆蛋白质都是优质蛋白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优质蛋白质比例占50%以上。2017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60.4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1.1%,即24.8克。同年日本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69.4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62.1%,即43.1克,高于我国18.3克。由此可见,优质蛋白质不足仍是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中的突出问题。
按照营养改善、供给可保障、经济可负担、尊重饮食习惯的发展原则,《纲要》以“稳定肉蛋,增加水产品、奶类和大豆”为优质蛋白食物消费的优化方向,将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14公斤分别作为人均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大豆消费量的具体发展目标。照此目标,合计人均每天将消费62.4克优质蛋白,扣除全产业链损耗浪费及不可食用部分,人均优质蛋白可摄入量为44.1克,超过日本水平,完全可满足居民营养需求。
二是《纲要》基于消费目标和产业突出问题,分类施策,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
肉蛋奶方面,《纲要》提出,要增加供给总量,提高营养品质,优化肉类和乳制品消费结构,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动物产品消费增加,未来10~15年优质蛋白需求将持续上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更注重食物营养,偏好高品质的肉、蛋、奶。《纲要》建议增加低脂肪、高不饱和脂肪酸,高饲料转化率的禽肉产品,提倡发展低温奶市场和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丰富乳制品消费结构。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仅相当于膳食推荐量的22.6%至37.7%,增加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有助于弥补这一短板。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关键期,对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需求极为旺盛。《纲要》还强调扩大学生饮用奶的覆盖范围,以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饮奶习惯。
水产品方面,《纲要》强调要推进水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推进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绿色可持续开发,引导中小学生营养餐增加水产类食物。水产品具有含水量高、蛋白质丰富等特性,离开水域环境后极易受微生物侵袭而腐败变质。加工保鲜技术能有效遏制变质,最大程度地保留水产品的营养成分,使水产品在口感与风味上更趋近于鲜活状态,同时降低水产品损耗浪费。从海产品开发来看,我国海洋面积广阔,远洋海域蕴含丰富的渔业资源,推进远洋开发能拓展食物来源,增加食物供给总量,是践行“向海洋要食物”理念的重要举措。在水产品推广方面,鼓励水产品进入校园餐,有助于学生筑牢健康根基、助力渔业产业发展。水产品含有丰富多元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促进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通过长期食用水产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带动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大豆方面,《纲要》要求推进传统豆制品加工营养化改造,加快生鲜、休闲豆制品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倡导推进豆制品进学校、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传统豆制品加工可能导致营养流失,如豆浆制作时丢弃豆皮导致的纤维素流失。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营养化改造,可以减少营养损失并强化有益成分,提供更健康的产品。目前,豆制品行业仍存在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操作规范程度较低、原料采控把控不严,推动行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助于保障豆制品的安全和质量。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和钙,是适合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健康食材。推广日常食用豆制品,不仅为居民提供营养,也为产业开拓市场渠道,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任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