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中国 >>正文

养猪场户正经历“最冷”猪周期 猪价为何持续低迷?

2024-01-25 09:35:48 来源于:经济日报

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价既关乎老百姓的“菜篮子”“钱袋子”,也关乎养殖主体的生存发展。自2021年生猪产能全面恢复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养猪场户正经历“最冷”猪周期。猪肉价格下跌为哪般?生猪养殖行业现状如何?未来猪价怎么走,何时能止跌回升?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1月23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9.81元/公斤。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仍未走出亏损窘境。

猪价持续走低

“2024年1月份第三周,全国生猪均价14.35元/公斤,同比下跌9.5%;猪肉均价24.22元/公斤,同比下跌16.5%。2023年,全国生猪年均价格为15.40元/公斤,同比下跌19%。”1月24日,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对记者说。

受供给增加影响,2022年11月份生猪价格由10月份的26.64元/公斤开始连续4个月大幅下降,2023年2月份跌至15.18元/公斤,此后价格屡有起伏,2024年1月份前三周平均价格为14.46元/公斤,继续小幅下跌。

猪价持续下跌,主要原因是供给充裕。2023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794万吨,接近2014年5821万吨的历史高位水平,创历史第二高位,同比增长4.6%;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4.6%、4.8%和7.3%;全年猪肉进口155万吨,猪肉供给量创历史新高,各季度均呈现明显的供给过剩,尤其是下半年供给充裕特征更加明显,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30393万头,同比增长19.4%。其中,11月份屠宰量达3280万头,创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新高,环比增长14.4%,同比增长44.6%,12月份屠宰量预计再创新高。四季度出栏量明显增加,原因在于前期压栏的集中抛售。前期包括集团企业在内的众多生猪养殖主体都看好2023年年末行情,纷纷压栏养大猪,但随着价格走势不及预期,大量生猪恐慌性出栏、猪价相互踩踏,进一步加剧了猪价下行。

行业持续亏损

“目前猪粮比价为5.62∶1,自繁自养户每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就要亏损40元左右。”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梯队分析师李鹏程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设定的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至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在5%至10%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低于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发布一级预警。当前,猪粮比价已经跌至二级预警空间。

实际上,2023年全年,猪粮比价平均为5.41∶1,较上年下降1.3个点,长期徘徊在二级预警空间。

受猪价持续回落影响,生猪养殖行业2023年1月份即进入亏损状态,自繁自养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亏损约40元,2月份亏损扩大至264元,3月份至7月份亏损均高于150元。8月份猪价反弹带动生猪养殖连续2个月微幅盈利,头均分别盈利约41元和22元。10月份生猪价格回落,自繁自养户再次陷入亏损,头均亏损均在50元以内。从2023年全年收益来看,自繁自养户出栏一头120公斤的肉猪亏损约为103元。2024年以来生猪养殖收益依然呈现微幅亏损。

下降周期延长

“这轮猪周期上升时间非常短。”朱增勇对记者说。

自2002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5轮完整周期。这5轮完整周期持续时间分别是47个月、36个月、59个月、49个月和36个月。每个完整周期均包括上升阶段、下跌阶段,且上升、下跌时间都要持续2年左右。比如第五轮周期,自2018年6月份至2020年8月底处于长达27个月的上升通道,自2020年9月份至2022年3月份处于长达19个月的下跌通道。

目前所在的第六轮周期,上升阶段却短得可以用“昙花一现”来形容。2022年4月份,猪价在走完第五轮周期后转入上升通道,但升势只短短持续了7个月时间,自2022年11月份起,猪价持续下跌至今。

以前每轮上升阶段都能持续一两年,为何这一轮上升阶段持续时间那么短?

“原因在于这两年生猪产能一直处于高位。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水平、产业集中度整体提升以后,尤其是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行业整体产能调整的速度相对较慢。”朱增勇说。

2022年持续7个月的上涨,是由于2021年下半年行业深度亏损,部分养殖主体或规模相对较大的投资主体短时期出现资金流动困难,不得不调减了产能。产能调减导致2022年下半年猪价上涨,但产能下降幅度并不大,2021年以来产能高位的特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猪价上涨持续时间较短。加之产能调节速度比较慢,猪价下降周期会相应延长。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动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019年至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对1500多个新建、改扩建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给予补助,支持养殖场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改造升级。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占全部出栏量的比重已达65.1%,比2012年提高26.7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可达到68%,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涌现出牧原、温氏、新希望等一批大型现代化养殖企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广应用,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规模化大幅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客观上也延长了产能去化周期。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至2023年1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累计去化248万头。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随着产能继续调减,2023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42万头,同比下降5.7%。此外,近几年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提升很快,带动生猪供给总体呈现增长态势。

“在猪价下行周期,建议养殖场户及时出栏,避免投机性二次育肥或回圈育肥,保障经营资金的稳定性;及时关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等预警信息,适度淘汰落后产能母猪,提升饲喂效率,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管控,通过降本增效和提质增效来应对猪价波动风险。建议企业将经营管理重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真正实现规模效益。”朱增勇建议。

何时止跌回升

朱增勇表示,业内常说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总开关”。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情况,决定了后市价格走势和周期形态。根据生猪生长规律,当月生猪市场供应主要由10个月前的生猪产能决定。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调减,7月份同比变化率由正转负,这意味着10个月后,也就是2024年4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量将低于上年同期。预计今年二季度猪价将止跌企稳,三季度逐渐温和回升。

从近期来看,元旦节后消费转弱,下游白条猪走货不畅,短期价格可能仍将偏弱运行。从前期全国新生仔猪数量来看,1月份标猪供应将有所缩量,叠加春节前备货拉动,猪价具备短期反弹的基础,但反弹空间和时间比较有限。不过,春节后进入传统的消费淡季,猪价再次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大。

2024年上半年猪价仍有下跌风险,下半年将会逐渐回暖。2023年三季度开始仔猪供给量增长,预示2024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生猪出栏量仍然较高,猪价仍然可能有过快下跌风险,但2024年下半年随着产能的调减,供需关系改善,预计猪价将开始反弹,生猪养殖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至微幅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龙头企业在漫长的猪价熊市中苦练内功,养殖成本显著降低。牧原集团2023年8月份优秀区域生猪养殖成本已控制在14元/公斤以下,2023年第三季度全集团平均成本已降至14.5元/公斤,从饲料、育种、健康管理、养殖、屠宰5个环节进行测算,每头生猪有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透露,公司逐步打通各项技术路径,未来将持续推动优秀成绩复制、推广,消灭成本在16元/公斤以上的场线,降低养殖成本离散度,实现整体成本下降。2024年力争将全年平均成本控制在14元/公斤以内。

朱增勇表示,面对下行周期延长,要积极引导养殖主体理性去化产能,引导全产业进一步将能繁母猪调减至合理水平,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去化,保障能繁母猪存栏的波动始终在合理区间。此外,还应加强信息监管,清理、限制一些炒作和扰乱市场的信息,避免出现恶意炒作市场现象。(记者 黄俊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