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暖意浓。在福建省龙岩市这片革命的红土地上,一派生机盎然:永福茶山上樱花绽放,培斜森林水乡里游客如潮,河田千亩良田中农机穿梭,好不热闹……这充满希望的景象,是龙岩市激发乡村活力、深入推进改革的生动注脚。
近两年,龙岩市持续守正创新,探索适合南方山区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总结形成“158”乡村建设机制、“六个共富”机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五票制”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为闽西乡村全面振兴释放无限新活力。
分类型打造推进乡村各美其美
走近永定区龙潭镇枫林村,一下就踏进了春天里。樱花园里,千余株樱花竞相绽放,笑迎八方游客;蝴蝶兰温室大棚内,各色蝴蝶兰如彩蝶起舞,花农正忙着将花组盆打包发往省内外,装点人们的生活。
蝶舞枫林,是矿区乡镇龙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美丽缩影。近年来,龙潭镇依托蝴蝶兰产业实现矿区乡镇绿色转型,打造全国闻名的蝴蝶兰小镇。
近年来,龙岩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建设理念,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规划先导机制、农房建设管控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党建引领机制等5项工作机制,按照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侨台赓续类、收缩待定类、搬迁撤并类等8种村庄类型,对全市1786个村因村施策、分类扶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建设示范样板,持续提升闽西革命老区乡村颜值和内涵。
在“158”机制创新实施下,龙岩全市乡村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特色实践不断涌现: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依托土楼文化资源,引进专业公司发展民宿经济,让沉睡多年的土楼“活”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武平县城厢镇云寨村依托梁野山生态资源,成立森林人家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仿野生金线莲养生茶、果蔬等,同时把村中特产与餐饮、民宿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生态产业链,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多领域发力推进城乡共富共享
随着天气渐暖,闽西乡野间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在上杭县庐丰乡丰乐村的畲味小菜共富工坊,客人们被一罐罐新鲜的豆豉辣酱吸引驻足、争相购买。
几公里外,豆豉的制作者、农户张兴招正在自家庭院内忙碌地制作豆豉。“自从共富工坊成立后,我的豆豉价格很稳定、销量也有保障,我现在越干越有劲儿了。”张兴招说。
共富工坊是上杭县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改革共富”的一项探索。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企业,三方按比例持股成立共富工坊,由村集体提供场地设备,企业负责生产销售。
“利润按照持股比例分红,生产原料采自当地,用工全部为当地村民,实实在在助农增收,实现共富。”庐丰乡党委书记钟加樟介绍。
党组织领着跑,企业帮着干,党员带着做,群众跟着富。截至目前,上杭县已建成“红领共富工坊”32所,带动从业人员1.6万余人。
除此之外,该县还通过赓续红色血脉,探寻红色思想宝库创新“思想共富”;通过培育建筑产业、红色旅游产业、特色富民产业实现“产业共富”;通过跨村联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互助打造“合作共富”;通过人才回引、培育本土人才探索“人才共富”;通过倡导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开拓“文明共富”等,全方位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全县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以重点突破推进改革见细见效
近日,在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冠豸书屋里学生三五人结伴、安静求知,老年活动室内大爷大妈们其乐融融,红色纪念馆里游客如织……
自推行农村房票改革以来,培田村盘活了村内12栋闲置住宅,通过以修代租、有偿出租等方式将这些闲置房屋活化利用成书屋、老年活动室、纪念馆等多种功能场所,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培田古村落累计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01万元,村集体收入2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
“房票”是龙岩市创造性推行“五票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其中一票。2024年来,龙岩市因地制宜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途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文旅融合产业型、公共服务设施型、历史建筑活化型等模式,不断推动“闲置房”变“致富屋”,“冷资产”变“热财富”。
除“房票”外,该市还创新“林票、碳票、水票、地票”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措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五票制”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共发放股金型林票9批次、1200万元、132户,发放股权型林票1批次、7.22万股;发放林业碳票14张,累计备案签发林业碳汇7.5万吨;发放水票69张,总水量超两亿立方米;发放承包地地票136户、236.271亩;发放宅基地地票6户、410平方米;发放房票34户、6575.3平方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