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正文

促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2025-03-18 11:37:51 来源于:安徽日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乡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农村电商,是创新商业模式、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村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支撑。

依托于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和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安徽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显著,很多地方特色产品借助线上渠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然而,安徽农村电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挑战。首先,品牌辨识度较弱。不少产品只是停留在“原产地特色”的概念上,既缺乏系统的品牌策划,也缺少严格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包装规范,许多特色农产品难以形成溢价和产品品牌。其次,物流成本和冷链体系尚不健全。有些农村地区公路条件有限、快递企业网点不足,生鲜和易损农产品的配送时效难以得到保障,直接影响线上销售的稳定性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再次,电商人才较为短缺。拥有农产品专业知识、市场营销技能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且缺少成熟的内部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安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品牌建设、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发力,并形成长效机制。

推进品牌升级和标准化生产。安徽具有“皖北、皖中、皖南”三个主要农业带,各带都有独特的农产品品类。可以整合省内农业产业资源,加强对“砀山酥梨”“黄山毛峰”“黄岗柳编”等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培育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区域品牌,加强产品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区域公共品牌之下,鼓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培育多层次的企业品牌和子品牌,并通过严格的生产标准、统一的包装设计和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稳定的电商供应链。同时,加大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农户了解产品质量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户的品牌保护意识,引导农户按照标准开展生产管理,稳定农产品的品质。

完善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徽在地貌上存在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类型。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乡镇快递网点数字化改造,完善智慧仓储、自动分拣、射频识别、新能源配送车等设施,提升村级配送效率。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物流中心和乡镇运输服务站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功能,为农产品产地预冷、冷藏保鲜、移动仓储、低温分拣等设施设备提供运营场所。同时,借助大数据与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地仓的订单管理效率,实现冷链运输车辆、驾驶员、货物、温湿度以及流向信息的动态采集,强化冷链运输过程跟踪监测,做到实时调配、快速周转,避免农产品滞销或贱卖。

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安徽拥有多所农业高校和职业院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围绕产学研用“一体化”,在高校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场景、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电商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培育既懂农业又懂电商运营的专业化人才。根据电商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举办电商实操培训,邀请行业专家、电商从业者为农村电商人才进行授课,分享最新的电商技术和市场动态,为普通农户和合作社社员普及网店运营、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和社群营销等实用技巧,快速提升农民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证农村电商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把农民深度纳入产业链条之中,让他们从被动的原料供应者,升级为主动参与的产业合伙人。通过政策扶持与具体引导,加大对“合作社+农户”一体化模式的推动,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定价、集中销售,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建立起保底收购和二次分红机制,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省级层面还可以搭建公共信息与数据平台,定期发布价格行情、消费趋势等信息,指导农户有针对性地调节产量和种植结构,逐步消除信息壁垒,降低供需错配导致的市场损失。

强化规范管理运营。升级改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产业园区),增强直播电商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引导电商平台方在审核商户和主播资质、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把关等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平台主播准入机制,加强对主播的审核和监管,完善诚信评价机制,避免直播助农陷入“网络信任危机”。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农村电商经营者要依法从严处置,对表现优秀的农村电商给予褒奖与政策支持,引导行业自律与诚信经营。

(作者虞金芳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