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日,志愿者在汉江源开展志愿活动。 陕西日报记者 申东昕摄
陕西日报记者 秦骥 申东昕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又名汉水的汉江,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肩负着引汉济渭、南水北调(中线)的使命,为约1亿人“解渴”。
6月23日,在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只见园中荷花盛开、绿树环绕、碧流如镜,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今年82岁的宋有军,每天清晨都和老伴来天汉湿地公园散步。他说:“退休后因想念家乡的汉江水,就从北京回到了汉中。只要不下雨,我俩每天都要在这里待一上午。环境好,空气又清新,咱们汉江越来越美了。”
这里不仅是市民的幸福园,也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天堂”。
为保护汉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生态环境,打通洄游鱼类溯流而上的通道,天汉湿地公园建有翻板闸鱼道。“鱼道从翻板闸上游引水形成仿自然溪流,最大限度还原自然溪流形态。”汉中市一江两岸办副主任郭军指着脚下的翻板闸鱼道说,“该段短程鱼道长71.4米,采用浪花形分流通道减缓水流。鱼道的建设实现了翻板闸上下游鱼类交流,是天汉湿地公园生物链系统性修复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天汉湿地公园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系统。如今,这里水清岸绿、一步一景,生长着314种植物、30种鱼类、90种鸟类;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3条慢行步道,岸线道路长20公里,自然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充分展示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沿着汉江溯流而上,就来到位于汉中市宁强县的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炎炎夏日,湿地公园内郁郁葱葱,美不胜收,瀑布撞击着山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三千里汉江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主任蒲成波说。
宁强县被誉为“三千里汉江第一城”。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宁强县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担负起“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汉江流水淙淙,几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垃圾拾取器和黑色塑料袋,沿河捡拾垃圾。
“江水要送到北京,咱们可得保护好源头‘第一滴水’!”参加了一上午的志愿活动,来自宁强县的廖正儒坐在石头上休息。今年68岁的廖正儒退休后,做起了汉江源的环保志愿者,闲暇时就来捡拾垃圾。“看着汉江水在我们的呵护下越来越清澈,别提有多满足了。”说起保护成果,他言语间充满了骄傲。
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改造饮水设施、农村厕所,禁止污水直排;栽种水生植物……宁强县通过一系列措施,扛起了守护一江清水的责任,让汉江源头的水越来越清。
宁强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丁世鹏表示,为了守护一江清水,自2013年起,宁强县采取以工程建设补防洪短板、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柔性治水”方式,开展系统性治理。“我们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育、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等项目,累计治理河道18公里,新建堤防21.4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排污渠7.4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700余亩,水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提升。”丁世鹏说。
经过综合治理,宁强县林草覆盖率由55.8%提升到84.7%。
“通过对汉江源头进行治理与保护、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全县河湖生态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因水而兴、人民群众因水而乐,宁强的每一条家乡河、母亲河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河。”丁世鹏说。
2023年,汉中优良水体占比保持在100%,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国宝朱鹮低空飞翔,黑鹳、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在汉中人的呵护下,汩汩汉水从秦巴山间出发,穿越秦岭山脉,长途跋涉,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