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 >>正文

9年“爱心助学”!长宁这家公益组织托起贫困山区孩子的“求学梦”

2023-11-13 14:11:47 来源于:新民晚报

每年派遣100余名支教老师,持续在10余所山区学校开展支教,每年提供1.5万课时,累计受益学生28000人……这是长宁社会组织香巴拉公益自成立以来达成的数字,而在数字的背后,是连续9年的坚持付出。

“你是不是来教我们的支教老师?”

香巴拉公益的创立源于发起人陈慧一次非常偶然的经历。2015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陈慧在云南旅行时来到了西部山区,无意间走到了一所学校门前。“那里有些学校其实是设施齐全、桌椅崭新的,但因为没有老师,学校大门紧闭,孩子没法上学,就在门口跳皮筋。”陈慧回忆,当她走到学校门前时,在门口玩耍的孩子们一拥而上,围着她问:“你是不是来教我们的支教老师?”“我们是不是要开学了?”

这一幕令陈慧深受触动。离开云南后,她便想着帮助那里的孩子们找到支教老师。毕业之后,陈慧没有选择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立即开始一份“正式”的工作,而是全身心投入支教的公益事业中。随着支教的时间越来越长,陈慧对西部地区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也越发体会到这份事业的重要性。

1.png

“乡村教育最缺的就是师资。”陈慧告诉记者,不少位于西部山区的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设了完备的硬件设施,却因为没有老师而无法开学。以香巴拉公益的主要支教地区云南绿春为例,“大约90%的学生都是寄宿制,放假回家之后,他们就变成了留守儿童。”陈慧认为,物质并不是山区孩子最需要的,成长路上无人引导造成的人格培养、价值观教育缺失,将影响山区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而为山区孩子们补足这一部分的教育,需要长期的陪伴。“就像教育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支教也不能是一次性的。”陈慧说。

因此,香巴拉公益招募的支教老师会在项目地连续支教至少一个学期,确保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连贯性。渐渐地,香巴拉公益从一个饱含公益希望的雏形逐渐成长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运营的公益项目也由单纯的支教发展出了一对一云辅导、奖学金、公益游学等涵盖乡村教育多维度的公益行动。

“我想一直教到他们毕业”

成立后不久,香巴拉公益就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并在那里扎下了根。作为长宁对口支援地区,绿春也是香巴拉公益和长宁的结缘之地。在那里,来自长宁的援滇干部向陈慧初步了解了香巴拉公益,并邀请他们来到长宁,合作共赢。2021年,香巴拉公益正式“落户”长宁。

“在长宁注册后,我好像有了‘娘家人’。”陈慧这样形容长宁和香巴拉公益的关系,“有了长宁带来的各项支持后,我们在绿春的工作也开展得更顺畅了。大家知道我们是真心实意来帮助绿春、发展绿春的力量,会主动配合很多工作。”

支教近十年来,香巴拉公益的老师也可谓是桃李满“绿春”。由于纵深发展的特性,香巴拉公益会陪伴接受援助的孩子们一路成长。“有个孩子从中学开始参与香巴拉的公益项目,现在已经在读博士了。”陈慧向记者谈起这些孩子,语气里充满自豪。

截至目前,香巴拉公益为绿春的十余所村级小学提供了数百名支教老师,帮助当地的孩子顺利接受教育。据陈慧介绍,绿春的村级小学平均每所有100多名学生,每个班有大约30名学生,但本土教师往往不到5名。“100人左右的学校,我们一般会派3名支教老师,规模稍微大一些的学校,我们会派5-6名老师。”来自香巴拉公益的支教老师们,承担了大部分教学授课任务和家访、学校管理等其他工作。

2.png

舞蹈队的孩子们在训练

来自上海的华佳玮于2018年进入香巴拉公益,四年多过去,她已经是香巴拉公益内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名支教老师。“原先想着也许来教一个学期就会离开,但慢慢地就舍不得孩子们了。”华佳玮曾经短暂地回到上海,却在不久之后又回到绿春,继续自己的支教生涯。

“我想一直教到他们毕业,陪伴着他们成长起来。”华佳玮说。支教带给老师们的价值感远远高于物质,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陈慧和华佳玮都收获了对“价值”的独特定义。“山里的孩子们很质朴,拥有最简单的快乐,这些品质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然后尽力把美好带给孩子们。”

“我最希望早日关门”

不同于其他横向发展的支教组织,香巴拉公益专注于云南绿春,并从多方面、多阶段为绿春的孩子带去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爱。陈慧介绍道,“小学阶段我们以支教为主,初中阶段有云辅导、公益游学和‘绿信封’项目,等孩子们到了高中,还可以参加我们的远程冲刺班。”

3.png

香巴拉公益组织公益游学项目

2022年,香巴拉公益招募培训了67名远程支教老师,在13所山村学校开展了1783节远程课,让3603名学生直接受益。“香巴拉公益远程支教项目”是香巴拉公益根据当地的实际教育情况为孩子们量身打造设计的,一部分是为弥补山村学校素质教育缺失的“素质拓展课堂”,包括科普、美术、科学、音乐、朗读、拼音、手工等课程;另一部分是为弥补山区学生职业认知缺失的“Becoming课堂”,有中国南方航空提供的“木棉课堂”、厦门海底世界提供的“海洋课堂”、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提供的“流动博物馆”等等。

陈慧认为,当地儿童身处互联网信息轰炸、外来文化充斥的现代山区,需要加强价值观引导,让他们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柔软和爱意。为此,她设立了名为“绿信封”的公益项目,对接城市里的志愿者和山区孩子做笔友,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孩子有一个倾诉内心的对象。

为了尽可能地给予山区孩子们全面关怀,香巴拉公益发起的项目和招募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组织也日渐庞大。但陈慧最希望的,却是香巴拉公益能够早日“关门大吉”。“现在绿春还需要更多的老师,但如果有一天孩子们不再需要我们了,那也许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拥有了充足的教育资源。”陈慧笑着说,“我非常期待那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