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 >>正文

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

2024-08-13 10:31:41 来源于:黑龙江日报

□郑名村 黑龙江日报记者 王彦

自从创建了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于姗姗倾尽所学所长帮助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等特殊儿童,她为几百个“小天使”撑起了一片蓝天。截至2024年,于姗姗救助的足迹遍及鸡西市六区三县以及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双鸭山、七台河、绥化等10余个市地,她本人也因此获评2024年第一季度“龙江好人”和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

2012年,于姗姗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毕业,进入了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一干就是三年。秉持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信念,她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自闭症儿童康复上,白天在学院陪伴孩子们,晚上回家查阅资料和书籍,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给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2015年,于姗姗正处于事业稳定上升期。她从一位小患者家长处得知,因为自己的家乡密山市没有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孩子的父母只好带着他长途跋涉到外省就医,几年来承担了上百万元的治疗费用。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她毅然辞去高薪的工作,在自己80平方米的家中,开启了特殊儿童公益救助之路。

“特殊儿童的日常训练主要是提高其认知、语言与社交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姗姗说。想要让康复中心的孩子们认识一件物品,往往需要教导几十遍上百遍。自闭症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能随时不受控制地哭闹,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时于姗姗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哼唱,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平稳下来。

在她的努力下,干预一个月,孩子们终于有了对视;重复两个月,终于学会了拍手;教了无数遍,终于喊出了第一句“妈妈”。

前来就诊的特殊儿童越来越多,超过了接待的极限。看着前来求助、却无处安置的家长和孩子,于姗姗下了新的决心。2015年10月,她将准备结婚的积蓄倾囊而出,将康复中心搬到了200平方米的门市房。“房子里有一扇落地窗,每到午后,孩子们在窗前嬉戏休息,阳光洒在他们的小脸上,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于姗姗说。

2016年,就诊患儿仍然在不断增加,200平方米的房子已无法满足需求。于姗姗又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租到了1700平方米的场地。她亲自参与设计,建起了设备设施齐全、训练场地完善的多功能康复中心:感统教室里,多样化器械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得到锻炼;个训室里,一对一的个性化训练让孩子们逐渐克服障碍;多功能大厅里,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参与集体活动,感受到人际社交;家长等待区不仅有舒适的座椅和温馨的书籍杂志,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为家长实时反馈孩子们的状况。最暖心的是绿草如茵的户外活动场地,孩子们在这里奔跑、跳跃。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金红,于姗姗静静地望着这一画面,脸上写满了笑意。

同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被评为省级定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机构。“这意味着,所有前来康复的孩子都可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我替每一个特殊儿童家庭感到开心,这对我的工作来说是最好的回报。”于姗姗说。

截止到2024年,密山市儿童康复中心先后救助了530多名残疾儿童,为家长提供免费康复咨询服务560余次,线上线下科普人数达2万余人。救助的患儿中,有85%可以回归到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就读,15%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有效率达到100%。

于姗姗深知,单纯地救助特殊儿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预防此类残疾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认知。

她积极对接残联、妇联等部门,多次举办讲座和公益科普活动,不仅帮助家长们学习了解并具备早期筛查的能力,更让特殊儿童能在最佳黄金年龄得到及时的救助。

在繁重的工作间隙,于姗姗亲自组织并主持对康复中心教师的定期业务培训。她不但分享国际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还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实操性强、效果显著的培训课程,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掌握最新的康复方法,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