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乡中国 >>正文

新型城镇化应打好县城“牌”

2024-01-10 10:04:19 来源于:经济日报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要求遵循城市演化规律和县城发展规律,通过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集聚,真正实现城乡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变化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但城镇化质量依旧不是很高,县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长期以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在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大城市病”。与此同时,生产要素从乡村到城镇、从中小城镇到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也使得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而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是城乡间的重要过渡地带,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重要连接点,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意在将就业质量、创业机会、居住环境、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诸多要素,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考量和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应遵循城市演化规律和县城发展规律,通过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域集聚,真正实现城乡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当前还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瓶颈,比如营商环境质量不高、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财政资源有限、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差距就是潜力。未来,须多措并举,争取到2025年,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再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使其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一方面,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加强县域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通过“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立足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县域优势与特色,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善用国家扶持政策,通过整合县域内外资源,不断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图书馆、学校等资源的数字化,让数字经济成为县城建设的一大亮点。有效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努力提升县城辐射带动乡村的能力,强化与附近城市发展的配合衔接,进一步夯实县城运行的各类基础支撑。

另一方面,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链长制”等发展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及县域龙头企业的作用;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为资本下乡、农户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提供强力支持,引导县域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大规模开展面向农民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素质和稳定就业能力。(李国正、张一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