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业 >>正文

加快国企创新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产业现代化

2023-12-07 09:46:14 来源于:新华社客户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国有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国资央企是补齐我国产业关键核心短板的“主力军”、强化产业优势供给的“顶梁柱”、抢先布局产业前沿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国有资本布局不断优化完善、产业结构逐步清晰合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稳步提升,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补短板、厚基础、强动能等多个维度持续突破,促使我国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为新征程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日前在上海举办。图为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人形机器人现场演示。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巨变带来的新挑战和终端特色需求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带来的新赛道新机遇,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现代化,需要以打造现代新国企、推进国民共进协同共创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央国企在应对外部风险冲击上的保障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上的骨干作用、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发挥新国企作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有力主体优势,加快从“市场驱动为主”的后发追赶创新范式向“创新引领超越追赶”的新型创新范式跃迁。在此基础上,以现代新国企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整合推进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供给与应用迭代产业生态建设,优化重构我国产业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加快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向“政府引导支持、央国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转变,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创新战略、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现代化,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积极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积极引导激励由创新型国资央企与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措并举,强化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一要紧盯产业“卡脖子”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逆势而上补短板,打造理性追赶新动能;二要持续强化产业优势技术供给,厚基础、铸强项;三要抢先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顺势而为煅长板,培育前瞻引领新优势,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激励科技型央国企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牵头打造本土企业主导、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生态。

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

科技型央国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与科技强国建设的领军地位。在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加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牵头构建专攻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与关键核心问题的国家级创新联合体,整合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科技力量,以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在带动各个地区产业实现特色发展的同时,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共性技术与原始创新供给体系。要注重发挥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在促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大科学装置与创新公地建设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为产业内创新要素交互提供国家级平台。

鼓励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

体系化创新能力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激活体系化创新活力的关键在于通过有组织的创新模式,推进科技型央国企主导的产学研用多元主体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生态。在平衡自由探索与应用需求两种创新导向的基础上,打通不同制度逻辑间的壁垒,形成快速产业化的通道。科技领军企业具备对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深刻理解和产业辐射能力,能够有效融通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形成更加灵活的合作协同机制,释放创新体系活力,推动资源自由流通的市场化机制走深、走实。与此同时,树立科技型央国企领军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其向战略性重要领域集中,是加强国有经济主导和战略支撑作用、提升创新效能的必要举措。

加快央国企数智化转型

数字化智能化是实体制造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现代化产业的创新组织过程存在着范围广、主体多、链条长、周期长等特征,若想有效统筹体系内的活动并提升其创新效能,在创新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还需格外注重发挥数字化的赋能作用。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主力军”“顶梁柱”,央国企应加快自身的数智化转型,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升创新效率并降低主体间协作的成本,使创新过程中的合作更加及时高效。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有助于提升创新迭代的精准性,进一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优化提升与现实需求的契合性。通过建立数实融合创新模式,打通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连接,降低产业创新试错成本,并增强创新成果应用成效的可预测性。借助数字化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规划与响应,以数字化智能化促进融合化发展和现代化突围。

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体系创新

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创新制度的持续支持。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现代化产业创新政策需形成体系化、连续性的合力,而非“零敲碎打”。首先,科技创新政策需要体现使命驱动的内涵,真正做到通过创新政策引导产业实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愿景的发展。其次,创新政策需要统筹规划产业供给端与需求端,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联动,打通创新政策传导的链条。此外,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目的应着眼于创新活动统筹、创新环境营造与创新活动风险承担上。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发挥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要作用,统一布局重点产业现代化创新发展政策的制订与实施,以重大产业工程为依托,实现战略性创新资源的跨部门协调,保障政策的连贯性、一致性与协同性,释放现代化产业体系潜能。

布局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快“造新链”、形成国资央企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优势的关键所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尽快从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等维度形成体系化布局。深刻把握全球变革趋势和场景革命机遇,聚焦未来科学探索、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使命型场景需求,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战新产业,同时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和场景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和全球产业链领军企业。

一是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促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发展和持续突破的政策体系。二是要持续强化技术攻关、加大科技金融支撑、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坚持长期主义、打好“组合拳”,加快打造前沿技术优势、扩张产业发展规模、强化新技术赋能,多方位加快形成引领性现代化产业集群。三是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的主体支撑和带头牵动作用,高效协同地方资源与央企战略耦合互动、引导激励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主体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体系

新一代轨道交通、氢能储能、通用人工智能等属于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的持续充足支持对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落地起决定性作用。保障资金持续充足不仅需要财政政策支持,更需要充分调动市场上的金融资源,更灵活、更精准地满足各个层次上创新项目的需求。同时,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国有上市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建立重点产业科技金融信用体系,推动形成政府财政政策“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以面拓网”和社会金融资源精准高效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具体而言,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环节,需要更多依赖政府的支持来缓解国资央企的融资约束问题,保障项目成功所必需的持续高投入;在产业化与商业化的进程中,则要充分释放金融市场与社会资本的活力,以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引导国资央企牵头培育产业生态,尽可能地加快从原创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进程。(作者:尹西明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张贝贝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陈劲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政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