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振兴要闻

扶贫“心不在焉”,原因在哪里?

时间:2018-07-04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8398 次
0

     背景:“绣花功夫扶贫,离不开一家一户上门。”云南省师宗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地方扶贫干部驻村少,几乎不入户;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还有的挂联单位不重视,派出的不是精兵强将。如此一来,如何落实脱贫责任?

 

     中国青年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中央一再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并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扶贫干部不入户,显然属于工作不严不实,理应接受处理。同时,一些扶贫干部不作为也“逆向”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一些扶贫干部也进入了倦怠期,一种是耍奸使滑,能省力气就省力气;一种是后劲不足,缺少冲刺精力。对于前者,自然应该严肃问责,如果不作为却高枕无忧,必然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而对于后者,则需要适当减减压、鼓鼓劲。减压,不是减责,更不是放松、停顿、懈怠,而是在责任意识支配下,让扶贫干部更加精神焕发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对于拥有使命感的扶贫干部来说,即便未获激励,他们也会不负重托,但是,多一些正向激励,并辅以必要的奖励,一线扶贫干部就能欢欣鼓舞,更有动力夯实责任,按照部署,我国这几年要完成脱贫3000多万人的目标,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别无退路,惟有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扶贫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小蒋随想:这之中,能看出一些人的心思和算计。有人觉得,如果常在机关领导身边刷存在感,起码能混个脸熟,有利于仕途发展;倘若深入偏远、基础差的地方,一方面不容易干出成绩,另一方面难接触领导,或许会被边缘化。官本位思想严重,使得有些人不愿去做扶贫工作,即便被派去驻村,也可能开小差。某些人打上述小算盘,除了一心唯上思维,是否还折射出其他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地方扶贫与提升GDP,虽然都涉及经济和民生,但二者在考评上是否有微妙差异?在用人上,精兵强将会不会被分配到基层驻村扶贫?当扶贫干部申请调拨必要的资源时,地方有关部门和领导会不会给予应有支持?假如这些问题存在疑问,同样会影响扶贫干部的心态和作为。扶贫攻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从大局着眼。而大局的实现,离不开一项项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及细致入微的干群行动。面对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做得不深入、不细致、不精准,既要问责有关责任人,又要探究工作机制是否有不足,作风建设有没有跟上。不断增强正面激励和导向,消除负面因素与掣肘,许多问题才能得到缓解直至解决。理顺机制与端正思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方能使政策执行顺畅,令目标得以达成。

 

责编:管理员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