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四川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

时间:2016-12-25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7340 次
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高屋建瓴,意蕴深邃,激情满怀,既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规律,又庄严赋予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可以说,《讲话》与2014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都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讲话》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南,堪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再次强调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深刻阐述的较之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进而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人独特的生存状态。凡有人的地方,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小而言之,文化决定着每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人格构建;大而言之,文化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血脉。因此,文化自信才既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又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以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就要坚定对党和人民在斗争和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自信,就要对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们应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毕其一生,遨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大海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朽的文艺作品和浩瀚的国学中,从“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从而保持对社会主义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决抵制各种消解和弱化文化自信的错误倾向。一是躲在象牙塔里脱离创造文化的社会实践和时代主旋律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揭示古今中外文艺都遵循着“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规律,文艺要“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一针见血地批评:“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二是“去思想”“去价值”的倾向。在纠正了把文艺简单从属于政治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后,又出现标榜文艺应当脱离政治、淡化思想、零度判断(即取消价值判断)、醉心于玩弄形式技巧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实际上,标榜“去思想”“去价值”,本身就在宣扬一种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三是“非历史”“非英雄”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就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要善于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从中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要善于把历史尊为一位智者,从与历史对话中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史识、史才、史德,从历史感中获取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切不可“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因为“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他还要求文艺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坚定文化自信,还要有充分自信去学习借鉴世界文化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深刻:“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精辟阐释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艺要真正服务人民,就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用优秀作品反映人民正上演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活剧,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为他们传神写貌,树碑立传,以典型艺术形象使人民从中体会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世间大爱和大道,从而激励、引领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种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对文艺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新阐释。他全面辩证地分析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各种“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这些鞭辟入里的分析,令那种躲在象牙塔里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倡导的艺术典型理论早已过时的谬说,无地自容。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当今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民史诗般的实践,必将催生史诗巨作。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真正读懂、读透社会这本大书,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使宏观叙事与细节描写水乳交融,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精心刻画好丰富多彩的典型人物形象。“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努力创作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他热情激励文艺家“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要把个人身边的“小悲欢”看作“全世界”,“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些话,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语重心长地嘱咐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文艺应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去传播真善美,去弘扬正能量,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去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决“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高尚的文艺讴歌高尚的灵魂,高尚的文艺来自高尚的灵魂。高尚的文艺要引领社会风尚,创作者首先要崇德尚艺。他谆谆告诫我们,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前段时间,荧屏上有部轰动一时的描写现实民生的电视剧,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姐妹俩为了能告别窘困的“蜗居”生活住进舒适的居所,姐姐便同情并支持妹妹丧失道德底线,甘当第三者,住进了老板的豪华别墅。不能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故事,也不能简单批评说这部电视剧“不真实”,值得研究的是,对这样的故事我们在文艺作品中进行审美表现时注入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是同情并支持这位妹妹呢,还是教育与挽救?是启迪观众鄙弃她丧失道德底线贪图享受并激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来开创美好生活呢,还是有意无意诱使某些意志薄弱、是非不分者去效法她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这足以令每个文艺工作者深长思之。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可谓言之凿凿,字字千钧,切中时弊,为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艺理论建设亟待加强。无论是传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优秀遗产的学术研究,还是批判借鉴古典的和现代的西方文艺理论的学术研究,抑或是联系当今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创造性工作,都还相当薄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大厦和话语体系,都正在构建之中。而理论思维的失之毫厘,必将导致批评实践的谬以千里。譬如,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或者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便是如此。再如,近30年来,在电影界,由于我们在理论上误把本来属于接受美学范畴的“观赏性”矛盾,主要推给了创作美学范畴去解决,而未能从理论上弄清哲学上范畴学法则所规定的,什么范畴里的矛盾应主要在什么范畴里解决(主要应着力普及艺术教育,提高观众审美鉴赏素养和努力净化电影市场鉴赏环境)。创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审美鉴赏素养日益下滑的观众和芜杂媚俗的鉴赏环境,倘缺乏文化自信和社会担当又要占领市场、赢票房,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放弃引领,一味迎合;其结果,愈迎合观众素养愈被败坏,愈迎合市场环境愈糟糕。于是,电影创作生产与电影鉴赏消费之间的二律背反即恶性循环怪圈便产生了。可见,这种理论思维上的失误,某种程度上成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电影创作一定范围内出现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倾向的一个诱因。

 

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是文艺批评的主要功能和神圣职责。作为创作的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文艺批评理应旗帜鲜明,秉笔直书,敢讲真话、敢抒真情、敢求真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一批优秀的长征题材影视作品问世,如电影《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勃沙特的长征》和电视剧《长征大会师》《绝命后卫师》《彝海结盟》《淬火成钢》《红星照耀中国》等。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总局等部门专门召开了“长征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向社会推荐了十部力作,同时批评了个别戏说长征、牺牲历史真实、借“小鲜肉”颜值赚取票房的作品,很好地发挥了文艺批评的积极作用。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责编:李宁  晓宇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