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乡愁拾遗

村有嘉宾 鼓瑟吹笙——贵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见闻

时间:2021-11-02 作者:城市乡愁 来源:中国农网 点击: 9637 次
0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用诗句记录下了对人才的渴望和珍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018年6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为农村人才培养做出了根本遵循。

站在在乡村振兴开新局起点上,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探索。昔日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今朝乡村振兴谋新局的贵州省,近年来探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农村人才培养引入了一泓清泉,为乡村振兴打造了坚实的人才堡垒。

凤还巢,让“老手艺”带来“新收益

“千好万好还是自己的老家好。”德江县沙溪乡申家村的冉军不止一次这么说过。

今年39岁的冉军曾在宁波的一家五金厂一干就是很多年,长期在外让冉军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他早就萌发了返乡的念头。

但现实难题摆在眼前,不去上班,一家六口人拿什么糊口呢?

“我之前就想过酿‘小锅酒’来卖,但是当时村里面路又不通、我手里又没什么钱。”冉军无奈的说起很久以前的想法。

冉军口中的“小锅酒”在当地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是群众一小锅一小锅酿出来的酒,所以被称为“小锅酒”。

酒香也怕巷子深,深山泉水酿出来的好酒,外界却少有人知。

“过年回家我都差点不认识路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成了干干净净的水泥路。这些年打工赚了点钱,老家政策和发展前景也可以,我觉得机会来了!”2017年,看到家乡变化的冉军,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在外务工的积蓄回乡发展。

“他有资金、有技术,还有想法,很快就成了我们村的技术指导员,‘小锅酒’能形成标准、技术、度量、坛装、销售“五统一”的发展模式,离不开他的努力。”申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转说。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冉军采取“农户分散酿制,集中窖藏销售”的方式,由党支部引领带动,农户按照标准分散酿制,合作社集中窖藏,统一销售。这种模式有效调动了当地农户居家酿制“小锅酒”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酿酒的行列,户均酿酒量达800斤以上。

雁归来,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你脑壳肯定有毛病,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现在又要回农村去。”这句话对于叶海来说,听得太多了,他本不是当地人,却扎根在了异地他乡的农村里。

走进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新村村贵州雨力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多肉呈现在记者眼前,不远处的叶海正在教当地务工的村民不同的多肉要如何养护。

“2018年刚开始创业时,面对资金紧缺、技术匮乏的现实情况,愁得睡不着觉。”叶海回忆。

“在了解到叶海的情况后,我们及时给人社部门汇报了,很快,他们就协调相关单位为叶海提供了项目资金80余万元,还组织了农技专家对多肉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说。

如今,通过“党支部+农户”的方式,叶海建成了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的多肉植物园艺科普展示大厅和占地5000平方米小型温室大棚农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后已接待游客10000人以上,提供了至少5000日的劳务岗位,净利润达到120万元。

叶海愿把他乡当故乡的情怀让人动容,同样让人热泪盈眶的还有那些在外功成名就,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有志之士们。

在安顺市紫云县猫云镇,黄恒礼的名字就是村民的定心剂。2017年从部队转业的他放弃副处级职务的转业安排,一心只想回到家乡为乡亲父老们做一些事,但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容易。

“你这样做生意肯定是赚不到钱的!”这句话曾在村民口中反复出现。

2019年6月,由于天气炎热,寄到广东、广西的20件蜂糖李坏了不少,就在大家针对如何赔偿的意见不统一时,黄恒礼二话不说,直接提出全额退款。

“宁愿不赚钱,也不能心不安。”黄恒礼掷地有声的说。

“有一次他看到牛肉上有油还有点筋,市场上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让我们一定要剔除。”黄鹤营村养牛大户黄恒伦回忆。为了把新鲜牛肉从安顺送到贵阳,黄恒礼可以凌晨两点钟就组织师傅们杀牛,按照客户的要求分割好,再亲自一家一家送上门。

“做生意不能只算经济账,要讲诚信,不能言而无信。”面对市场的挑战,黄恒礼没有一句怨言。

这一件件的小事情,村民和顾客都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上。时间一长,黄恒礼认真细致、严格把关的服务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好口碑。在他的带领下,从2019年6月开始,当地已经推出了高山小黄牛60多头、红辣椒2万多斤、菜籽油8万多斤、紫云红心薯2万多斤、火花大米2万多斤、黑毛猪100多头、鸡蛋3万多个、土鸡800多只、蜂蜜500多斤,同时安排了50人次贫困户就业。

蜂成群,学以致用投身乡村振兴热潮

阵阵桂花香,朗朗读书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成长的季节。走进遵义市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读好书、做好人、做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标语在学生电商实践基地走廊上格外醒目,这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育后备力量。

“以后我想做农业,回到村里面做合作社,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中去。”来自安顺市的秦白金对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

“我暑假到村里面去实习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还是很棘手,我要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秦白金眼神坚定的说。

“我们依托一个双培养教学阵地,一个党群服务中心,一个500亩实训园区,一个乡村振兴教育服务中心,一个电商实训绩效优平台,有效完善了‘教、学、做、评、赛’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推动了‘产业、专业、企业、职业’的融合。”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杨金介绍。

把实训园区建在学校里,把实践机会创造在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爱农涉农情绪就愈加的饱满。据了解,该校在3年时间内培养了乡村振兴骨干后备力量900人,领军人才24人,其中市级领军人才7人,区级17人。

梁光琴是遵义市“双培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农村人才,如今的她已经成为了湄潭县兴隆镇庙堂坝村党总支部副书记。2018年以来,梁光琴利用自己在“双培养”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在企业的支持下建起了“欧标茶园”,“欧标茶园”的打造,让村民每亩茶园可增收3000余元,2020年当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76.2万元,同比增加131万元。

走进从江县天鹅山生态鸡养殖基地,鸡叫声不绝于耳,随着几声哨响,进食时间到了,只见成群的鸡往不同的鸡舍奔去。

“别看现在欣欣向荣的样子,去年8月份左右我真是坐立不安。”该养殖场负责人王春林告诉记者。去年,由于村民不懂规模养殖技术,出现了雏鸡大量病死的现象,死亡率不断增高,大家都束手无策,心急如焚。

此时,贵州省农业职业学院的专家团队正在从江县指导生鸡产业发展,在了解情况后,立即选派两名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入驻该养殖场,开展技术服务。

“他们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之前让我束手无策的问题,感觉在他们手里轻轻松松就解决了!”王春林说。

当需求与供给撞了个满怀,碰出来的火花将拥有燎原之势的力量。培养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留得下的人才、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打造一支靠得住的乡村振兴队伍,是贵州正在前进的方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龙小敏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