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策划 >>正文

2023年终策划 | 净值修复与“苦练内功”的理财市场

2023-12-27 12:50:00 来源于:北京商报

作者: 宋亦桐

       阴霾渐散、修炼内功,这是2023年理财市场的真实写照。

  “资管新规”之后,理财市场虽跨越了净值化转型这道坎,但却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2022年,3、11月,股市、债市出现调整,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打了不少投资者一个措手不及,赎回、离场成为常态。

  “能够坚持下来的都是勇士,2023年以来,市场回暖,理财市场也逐步进入修复通道。”看着购买的产品净值全线飘红,萧阳(化名)欣慰不已。这一年间,无数投资者见证了理财市场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理财公司调整资产配置策略、降费率、用真金白银的自购来提振市场的决心。

  成立至今,理财公司已走过了四年多的发展路程,这位资管行业的“新生”,经历了“高光”也见证了挫折,2024年,理财市场又将走出何种行情,只待时间来证明。

  净值步入修复通道

  新的一天开始了,和往常一样,刚到工位萧阳就打开了手机银行App查看理财产品。看着全线飘红的收益表现,他开心极了。

  “买了稳健的理财产品真好”……2023年以来,随着债市回暖,理财市场也逐步进入修复通道,固收、“固收+产品”净值回暖明显。“今年4月中旬,我买的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就开始回暖,中途再未出现过大幅‘破净’的情况,11月虽然有几天出现了亏损,但也没有太多影响,进入12月至今,理财产品全线飘红,无一天出现亏损。”

  萧阳购买的是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推出的固收类产品,这周他又购入了一款产品,虽然目前暂未显示收益表现,但他相信,表现绝不会差。

  去年在股债“双杀”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净值大幅回撤,有不少投资者直呼被“理财刺客”重伤,一时间纷纷割肉、惋惜离场的不在少数。2023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市场表现逐渐企稳,理财产品净值回暖。

  12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梳理发现,目前理财公司存续的超1.3万款固收类理财产品中,剔除无净值表现的产品后,仅有近300款产品净值低于1倍,处于“破净”状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的5款产品全部处于“破净”状态;权益类理财产品共有36款,剔除1款无净值表现的产品,共有28款产品处于“破净”状态;1380款混合类产品中有超500款产品处于“破净”状态。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及权益资产的业绩表现与股市息息相关,但近两年股市整体呈震荡下跌趋势,导致权益类理财产品及含权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普遍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含权类产品仍处于“破净”状态。接下来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依然要看股市动向。

  目前绝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走势已恢复常态,在行业深耕的理财公司也深有体会。谈及造成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原因,广银理财产品管理部相关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为主,理财产品净值化运行时间相对较短,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理财收益来自票息和价格波动两个部分,在票息收益积累的过程中,资产价格存在一定的波动。“资管新规”实施之后,资管行业使用公允价值对理财产品持有的基础资产进行估值,投资者持有的理财产品的净值更加透明。

  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理财产品一直是稳定的象征,也一直被风险偏好较为稳健的投资者所喜爱。经历了2022年两拨“破净潮”带来的惊吓,多数投资者在投资产品时还是持有保守态度,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不少理财公司开始行动,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一方面,不再通过打“节日牌”推荐专属理财产品,而是将营销关键词放在低波稳健,不断迎合投资者对稳定收益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降费率、真金白银自购提振投资者信心。

  12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包括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均推出了“低波稳健”系列产品。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将市值法估值、摊余成本法估值二者进行结合,通过摊余成本法将理财产品资金投资的资产到期收益,通过分摊的方式,平均分摊到了每一天,从而使产品的净值曲线更平滑,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净值波动的平稳,也可通过波段择时操作获得资本利得来增厚产品收益。另外,“低波”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同业存款/存单,投资方向往往更加稳健,即便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也能有效应对。

  目前来看,虽然“低波”类理财产品经过市场修复后吸引力增强,但在“伤疤效应”的影响下,投资者的观望情绪依旧浓厚。回忆去年的“破净”经历,身处上海的投资者杨诺(化名)心有余悸,理财500天,亏了7万多元,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她再也受不了任何打击。“现在除了定期存款,我只购买风险较低的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不会再购买其他类别的产品。”杨诺感慨道。

  在这一背景下,理财公司亦改变了“打法”,开启降费、自购潮。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公司纷纷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将旗下在售理财产品费率进行下调,让利客户,费率调整范围覆盖固定管理费率、销售手续费率、销售服务费。渤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更是宣布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理财产品,“自购”金额均是千万以上级别。

  展望2024年,随着居民对理财认识的提高以及经济平稳恢复,招银理财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2022年11月市场极端调整发生的概率将下降,理财规模有望继续平稳回升。产品结构上,预计今年以来居民短久期、低波动的资产偏好有望随着收入预期改善、权益市场回暖出现结构上的变化,中长期限类产品以及含权类产品的配置需求预计将小幅提升,产品配置结构将更趋均衡。

  持续夯实投研能力

  2019年5月,理财公司正式面世,与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等各路资管机构同台竞技,秉承背靠母行大树好乘凉的背景下,理财公司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破净潮”“赎回潮”的影响是深刻的,从2023年资管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相较公募基金,银行的确暗淡了许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较2022年末的27.65万亿元减少逾2万亿元。对比之下,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实现反超,截至今年6月末,基金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到27.69万亿元。一直以来,银行理财都是资管行业的“老大哥”,而宝座“易主”一度让市场哗然。

  2023年,理财市场面临行业内赛道的“内卷”加剧以及多重的外部竞争。那么,在新的一年,又将有何种新打法?多家理财公司认为,应进一步提高投研能力,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表现,加强资产研判,继续控制好净值回撤,持续优化客户的持有体验。

  兴银理财指出,应打造平台化工业化投研体系,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银行理财多资产多策略多产品的特点,要围绕大类资产和策略建立专业化分工的投研组织,通过模型和流程打造以及数字化运用,实现大类资产配置与底层工具投资的标准化,使整体业绩表现更加稳定,具有传承性。

  广银理财则表示,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布局差异化产品策略,打造以现金类、固收类、固收+作为拳头产品的理财产品货架,对以稳健收益为目标的产品,继续控制好净值回撤,持续优化客户的持有体验;对多资产策略产品,提升弹性收益目标。

  投研能力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招银理财强调,银行理财应多手段、多形式打造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行业影响力:第一,进一步提高投研能力,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表现,加强资产研判,及时调整资产走势预测,提高产品业绩表现。第二,进一步扩充产品丰富度,完善公司产品线,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类型,以匹配日益丰富的居民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向的投资需求;第三,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预判,降低风险事件对产品的净值的冲击;第四,持续开展投教,加强客户陪伴,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持续性的投资者教育、长期的客户陪伴来提高客户满意度,打造核心品牌。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强调,理财产品底层资产配置多元化主要满足不同投资者风险和收益偏好,随着权益类市场高质量发展,理财公司投研能力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还有较大空间。未来理财公司需要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提升潜在风险预判。

  理财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但对理财公司来说,唯有不忘初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培养出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