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花溪区黔陶乡香葱基地,成片的香葱长势喜人。葱农正忙着摘葱、剥葱、洗葱、分拣、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葱农正在洗葱。
作为香葱产业老牌基地,花溪区黔陶乡种植香葱已有二十多年,种植规模超过4000亩,香葱销量占据贵阳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过程中,黔陶乡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引进专业公司,发挥群众积极性,多管齐下让小香葱变成大产业。
党建引领 汇聚发展力量
曾经,受传统观念影响,黔陶乡群众长期以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土地产出收益较低。后来,该乡骑龙村部分群众尝试零星种植香葱,种出来的香葱葱白长、葱皮厚、香味浓,很受市场欢迎。黔陶乡党委政府多次调研后决定鼓励各村村民种植香葱。
产业发展初期,大部分群众抱观望态度,对于香葱种植没有太多信心。为打破僵局,黔陶乡发动党员干部带头,以点带面推动形成产业规模。
老党员杨由成就是马场村一组种植香葱的第一户。“马场村与骑龙村邻近,看到乡亲种香葱收成不错,党和政府鼓励发展香葱产业是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我对他们有信心。”说干就干,杨由成拿出家里两三亩土地边学边种,在政府派出的技术人员指导下,试种的香葱大获丰收。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香葱种植产业,黔陶乡还成立“香葱产业”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党员志愿队、产业引领志愿队,汇聚发展力量。
在党员带动、政府扶持下,黔陶乡香葱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几百亩,如今已突破4000亩的规模。“区农投公司还将在乡里新建香葱基地1000余亩,届时,全乡香葱种植规模将达到5100余亩。”黔陶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硕说。
多方助力 提升品牌知名度
今年下半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3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黔陶香葱上榜。好消息传来,贵州力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开猛十分开心。2014年,贵州力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地黔陶乡后,立足黔陶香葱基地这片肥沃的“实验田”,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强强联合实现互惠共赢。
在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过程中,力合农业协助政府从黔陶香葱主要产地、生产规模、产品独特性、产地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推进措施及品牌创建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证,最终黔陶香葱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能入选该目录,对黔陶香葱产业是重大突破,有助于提升黔陶香葱在全国的知名度,让其在市场上更有发言权。”王开猛说。
多年来,力合农业在育种、栽培、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助推黔陶香葱产业做大做强。发展至今,力合农业结合黔陶香葱产业发展已研发出先入一号、先入二号两个香葱品牌,并在省内推广种植。“下一步,公司将结合黔陶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研发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种,让产业发展更具竞争力。”王开猛说。
为持续提升黔陶香葱的产业发展活力,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黔陶乡围绕香葱销售渠道和品牌营销,注册“黔陶香”品牌,进一步提升黔陶香葱的品牌价值;花溪区提出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草莓、香葱、林下竹荪种植“三个一万亩”,持续培育壮大“花小莓”“花小桃”“花小葱”等“花”字号农产品品牌,成为助推香葱产业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目前,全区完成香葱种植约5000亩,其中黔陶乡占比约九成。按照每亩每年种植两季香葱,每季香葱4000斤估算,预计每年可产生经济收益约8000万元。”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加速发展 铺就致富道路
马场村二组的王朝方种植香葱十多年,已经是地道的香葱种植“土专家”。但每逢有技术人员来培训,他总是踊跃参加、认真学习,平时也经常用手机上网学习香葱种植新技术。“现在黔陶香葱名气在外,我们更不能放松,一定要把香葱种好,才能更加站稳脚跟。”王朝方不仅自己加强学习,还经常向其他葱农分享学习心得和种植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周边葱农种植技术日益提高。
在多年的农业产业发展中,黔陶乡结合实际,逐渐形成“葱—稻(生姜)—葱”的轮种模式,即一季水稻(生姜)加两季香葱,种植的主要品种为云南小白葱。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开展香葱种植,3至4月采收。5至6月开展水稻种植,9月下旬收完水稻再开展第二季香葱种植,11月至12月采收。科学高效的种植方法,让土地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也让黔陶乡村民的收入稳步提高。
随着黔陶香葱声名远播,各地商贩纷纷上门收购。商贩张老板在黔陶乡收葱已有五六年时间,与其他商贩不同,他一般选择早上来收葱,因为下午商贩多,竞争更加激烈。“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我都要过来收葱,每天收两三千斤,收完就送到石板物流园等地售卖。因为黔陶香葱产量大、品质好,市场认可度很高,基本不愁卖。”张老板说。
秋末冬初,一辆辆装满绿油油、鲜嫩嫩香葱的货车奔跑在乡村公路上,不仅鼓起葱农葱贩的钱包,也撑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希望。
记者 李春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