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乡愁拾遗 >>正文

留住“乡愁“和“历史记忆,宁波做优城镇美丽内核

2024-01-16 11:45:29 来源于: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钱欣怡

2023年是现代化美丽城镇的开局之年,从“五美”到“五个现代化”,宁波市积极探索城镇共富之路。历史是城镇的记忆,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宁波以人文环境建设为发力点,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瞄准“优”字做文章。

统筹谋划,让小城镇增加历史文化新动能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是小城镇继承延续其特有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是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部署现代化美丽城镇这项工作起始,宁波市美丽城镇办就要求创建乡镇注重康续城镇文脉,注重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注重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城镇特色文化。在建设方案编制过程中,坚持“无体检不更新”“无运营不建设”“无保护不改造”的理念,深挖细耕当地历史文化和存量资源,做好城镇更新大文章。

江北区慈城镇以打造“千年人文古镇”为愿景定位,结合“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在文脉沿承方面。通过延续古镇肌理、修缮历史建筑,深挖慈城文化特色,让老城与世界对话成为可能;宁海县前童镇则坚持以景镇一体为引领,让美丽城镇与美丽景区相得益彰,累计投资 7000余万元,完成古镇 30 处重点宅院的保护性修缮对一批老宅老院进行收储,已收储 1.5 万平方米四合院,恢复了“明经堂”“职思其居”等一批景点历史原貌,接下来将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统一开发。同时还投入 1000 多万元打造了童衍方艺术馆,让千年古镇继续焕发新的活力。

留住“乡愁”,让小城镇持续提质增效

留住乡愁,通过修旧如旧让老街“新生”,是现代化美丽城镇创建的“大主题”。

奉化区溪口镇的武岭西路,当地人更喜欢唤它“三里长街”。这条老街,街区面积约 1.6 万平方米商户 40 余家,沿街分布着不少民国建筑,武山庙、武岭学校、小洋房、文昌阁像一颗颗珍珠点缀在老街上,呈现出江南独特的韵味;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至今仍保留着百年以上庞大的传统建筑群,多为清末民初所建,为实现古村可持续、多样化发展,青云村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修缮,已完成修缮任务的 90%,并结合文旅业态布局积极探索古村活化之道。目前,一批代表性古建已得到了活化利用,如孙氏宗祠恢复历史传承下来的“藏书楼”,成为了省级“书香文化礼堂”,使沉睡百年的老屋活起来。

另外,象山墙头镇的美镇创建,也将“古建新生”作为了“关键词”。通过整合古建筑资源,加快打造邻里中心、文化展示载体、非遗工坊等三大空间。2023年中秋,墙头镇还举办了“月明九州·雅趣墙头”中秋古风游园活动,“古建筑+灯光”的形式,吸引了两万余名游客慕名前来。

塑造特色,让历史文化成为小城镇靓丽名片

结合乡镇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承,整治提升城镇空间,挖掘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文化,结合“浙派民居”“共富风貌驿”等活化利用存量历史建筑,塑造城镇专题风貌特色,是人文环境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奉化区把共富风貌驿作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新地标,坚持多元融合促共富,深度挖掘区域潜力资源,盘活各类闲置建筑及用地,通过丰富业态,创新运营模式,做足“旅游+”文章,带动区域共富效应,系列化打造了西坞粮仓、万亩方瞬望塔、山茶花共富风貌驿、青云共富驿等四大各具特色的“共富风貌驿”,让城乡风貌既有形式上的“外在美”,又有功能上的“内在实”。

海曙区集士港镇加快构建“2+3+N”特色空间布局,尤其是绿岛片区、卖面桥片区 2个重点建设单元,立足于现有的基础条件,强根基、补短板。其中,位于集士港南部、面积约 131 公顷的绿岛片区通过将零散居民点统一搬迁安置,统筹梳理、灵活配置存量土地资源等措施,建成了具有居住、教育、设计、工业研发等功能的城镇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