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正文

陈木兰:创办岛上书店点亮文化空间

2025-03-13 10:56:25 来源于:农民日报

  万里长江的湖北枝江段有一座长江中游最大的江心洲,叫百里洲,百里洲镇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不通省道、县道的区域性边界口子镇。就在这个寂静的孤岛小镇上,却有一家热闹的乡村公益书屋——岛上书店。

  春寒料峭的清晨,志愿者们一大早就将精挑细选过的书摆上绘本架。读者们陆续地来了,有100多人,年龄跨度从3岁到70岁。尽管已经举办了200多场读书会,但书店创办人陈木兰还是发现了这一场的变化:在场的父亲们多了。

  在宜昌市做生意的陈先生说,过去一直是他爱人带着孩子来岛上读书,这次自己专门抽空来读书会:“我年轻时没好好读书,现在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再缺失了。”

  书店门口有一行醒目的文字:从百里洲到全世界。“尽管百里洲是个孤岛,但借助书籍这座桥梁便可通往世界任何地方。”陈木兰说,这是她童年的梦想,也是开办岛上书店的初衷。

  陈木兰回忆,20世纪90年代,她就是从同学家借来的童话书里“看世界”。她大学毕业后在福建厦门市从事外贸工作,有一年回老家探亲时发现,尽管物质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大人们热衷打牌、孩子们沉迷手机,精神生活仍然贫瘠。“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带着孩子们从书籍里看世界,用阅读点亮他们走向更大世界的路。”

  2019年,陈木兰回到家乡,自费16万元办起了这座公益书屋。当时,她满心欢喜地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免费看书的地方,人们定会蜂拥而至。然而开业近半年,书店门可罗雀。

  陈木兰开始意识到,阅读也是一件需要“推广”和“陪伴”的事。为了减少村民对书店的疏离感,她开始定期举办读书会。起初来的只是朋友,后来她邀约了一些中小学生,聚在一起讲故事、抄诗词、读美文。她还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了一系列以阅读心得、乡愁记忆为主题的文章,还展示书店的读书会图片,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随着读书会的持续举办,来这里读书的孩子多了,也有家长从麻将馆改道来书店陪孩子读书。岛上的居民、乡镇街道干部成了常客,就连门口路过的菜农、快递小哥也会来旁听。一些通过微信公众号得知岛上书店的读者、粉丝,甚至会远道而来,感受不一样的阅读氛围。

  秉持“让读书会走进每一座村庄”的信念,从2021年开始,陈木兰每个月选择1—2个村子,把读书会开到户外——春天的梨园、夏天的沙滩、秋天的棉花地、冬日的屋场边……书店还招募读友录制“岛上朗读者”短视频,通过诵读美文、线上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陈木兰不仅希望通过阅读让小岛居民看到外面的世界,还想借助各种文化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通过深入挖掘百里洲的传统农耕文化,与城里的机构联合开设书法、国画、二胡、戏曲等公益课堂,举办留守妇女基础手工刺绣培训,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开展科普、医疗、党建等活动,还组织留守儿童到周边研学……岛上书店成了百里洲的文化地标。

  身为宜昌市人大代表的陈木兰,还经常深入村庄调研,倾听群众心声,希望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声。她发现,一些偏远村庄的村民没来过书店,家附近也鲜有公益阅读的好去处,于是从2023年下半年起,她开启了“点灯计划”。

  “我们最先实施的是‘一平米阅读空间’项目,就是为一些有文化需求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桌椅、书籍、台灯等,帮他们在家里打造一个学习空间。再联合志愿者开展不定期的家庭回访,进行心理对话和精神抚慰。”陈木兰说,截至2024年底,岛上已有100多个孩子拥有了专属的阅读空间。

  蛇年元宵节前,陈木兰到这些家庭回访。一位在外务工的家长欣喜地说,孩子以前就只知道在田里捉虫子,但她这次春节回来,发现孩子不仅熟读昆虫类书籍,还能结合日常观察,将书里的知识讲出来,学习的兴趣很浓。加上志愿者的引导、鼓励,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

  眼下,陈木兰正在推进“点灯计划”的下一个项目:在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利用乡村的闲置房屋以及有条件的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等场所,开辟带有书香味、乡土味、地标性的乡村共享阅读空间。

  “从‘离开牌桌’到‘走近书桌’,从‘放下手机’到‘重拾书本’,乡村共享阅读空间将会成为村民了解政策法规的知识空间、科技致富的黄金空间、文化生活的欢乐空间、村风民风的和谐空间。”陈木兰对乡村阅读的未来很有信心,她期待更多人加入,有更多的乡村被公益阅读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