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记者 毛晓星
微风徐徐芦苇摇。盛夏黄昏的扎龙生态旅游区内,一对丹顶鹤带着鹤宝儿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照在摇曳的芦苇上泛着金光。每当游客远远地拿出相机拍照,小鹤总会调皮地狂秀刚学会的振翅技艺。
远处,刚竣工的扎龙湿地博物馆,鹤蛋造型上破壳而出的精妙彩绘惊艳世人,大有广袤的扎龙湿地永远繁衍、生生不息之感。鹤与湿地、人与自然在这里谱写出和谐共生的醉人画卷。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芦苇沼泽湿地,也是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最多的繁殖栖息地。说起这来之不易的美景,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了21年的王文锋感触良多。
王文锋198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丹顶鹤女孩徐秀娟是他同班同学。“我第一次来扎龙满族村是1985年,受徐秀娟同学邀请和几位同学到她家做客。”聊起这位老同学、全国第一名环保烈士,王文锋的言语充满了温暖,形容她聪明、热情、淳朴,实践能力特别强。
徐秀娟的父亲徐铁林是第一代护鹤人。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外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用火炕孵化的土办法人工繁育小鹤,摸索出丹顶鹤散养繁育、野化训练新路径。
20年前,王文锋被调到扎龙局工作。为了减少干预散养丹顶鹤的繁育和其后代顺利野化过程,他着手组建了丹顶鹤笼养繁育工作组,建立了丹顶鹤笼养繁育基地,并和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等人一起,开辟出丹顶鹤笼养繁殖工作新领域。王文锋介绍,每年3月至6月是丹顶鹤的繁殖期,一次产1至2枚蛋。“最初,我们把散养鹤的卵取回来人工孵化,但渐渐发现丹顶鹤在二次产卵过程中往往受到环境、天敌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二期鹤雏存活率。”尤其进入五六月后,飞虫大量出没,整个孵化过程被不停骚扰,成功孵化几率大大降低。
为此,王文锋从2005年开始探索笼养繁育,建立谱系,结合散养经验形成了系统的野化训练方式。近20年来,王文锋团队已组建丹顶鹤笼养繁殖家庭50对,笼养鹤繁殖后代600多只,年均30余只。
截至目前,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野化丹顶鹤380多只,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人工繁育丹顶鹤基地和再野化基地,被称“丹顶鹤故乡”。
一望无际的扎龙湿地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深吸一口气,饱含润泽的水因子,湿湿的、润润的,含氧量极高。当地人介绍,嫩江支流乌裕尔河到此失去河道,漫溢成大片沼泽,苇丛茂密、鱼虾众多,渐渐成了水禽最理想的栖息地。1992年扎龙湿地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全国首批。
说起多年前扎龙湿地缺水一幕,王文锋感慨地说:“多部门建立的补水机制解了扎龙缺水难题。”
2000年后的几年间,受气候枯水期和三次火灾影响,扎龙湿地出现退化现象,藻类、鱼虾等湿地水生动植物肉眼可见地减少。虽然从2001年春天开始多次给扎龙补水,但持续干渴的扎龙亟需建立长效补水机制。最终,黑龙江省政府牵头,国家水利部松辽委、省水利厅等多部门共同协商,明确了水权和配水额度,筹钱建立了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解决了扎龙“干渴”困局,每年可给扎龙湿地引水2.5亿立方米。
生态补水开创了我国湿地保护先河。截至目前,扎龙已累计补水31亿立方米,湿地生态系统呈正向演替过程,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生态环境改善非常显著。据黑龙江省气象局卫片解释监测,相比2000年,2020年扎龙保护区植被生产总量增长了100%。
丹顶鹤是一种机警的鸟类,做巢繁育时往往选择隐藏在较深水面的芦苇丛中,“水面不能太深,得方便它们涉水采食。芦苇高度不能过低,避免被天敌发现。”王文锋说:“2017年,我们发现野生丹顶鹤在林甸育苇场核心区分布数量锐减,主要原因就是芦苇收割过净,鹤没地方栖息繁殖。”王文锋表示,芦苇对春季野生丹顶鹤筑巢繁育太重要了。为此,他找到领导与林草部门沟通,积极寻找办法,最终采取芦苇征租方式,持续实施湿地修复预留苇带项目,给农民相应补偿保留芦苇资源,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营造适宜的栖息地。截至目前,扎龙局管核心区内苇塘补偿面积达2万亩,年补偿额200万元,可为野生丹顶鹤提供20万亩良好的繁育环境。
在一代又一代扎龙人的执着努力下,这片湿地成为丹顶鹤自由天堂。说起2014年因公殉职的徐建峰,王文锋沉默良久,“老徐家第三代护鹤人、建峰的女儿徐卓现在在我们这儿,也是一个好孩子。”在徐家三代人的感召下,李志刚、徐惠、夏艳辉等越来越多的扎龙人投入到保护湿地、关爱丹顶鹤的行动中。
走在扎龙生态旅游区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护鹤使者”,四十多年来,扎龙人守住了这片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原始性和原真性,成为全世界17个湿地保护成功典范,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