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对于推动农业农村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鄄城县把生态农业作为支撑镇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抓,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蛋鸡住“楼房”,养殖全自动
说到养鸡场,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鸡粪遍地、臭味弥漫。而在鄄城县郑营镇罗口村的养鸡场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成千上万只蛋鸡在恒温定湿的三层“楼房”里“引吭高歌”,鸡粪自动清理,饲料一键投喂,一枚枚鸡蛋有序地从传送设备上滑落到蛋槽上,处处映现出设施养鸡场生态化环保的现代化水平,彻底改变了传统养鸡模式。
11月1日,记者在罗口养鸡场看到,五座现代化高标准鸡舍耸立在田野里,空气杀菌循环系统不间断地在鸡舍外运作。走进其中一座鸡舍,只见一名工人正在捡拾着传送设备上带有余温的新鲜鸡蛋。进入鸡舍内部,密闭的鸡舍内全无难闻的鸡粪味,反而飘荡着鸡饲料的清香味,排列整齐的蛋鸡标准化立体养殖笼架排列有序。
“所有的雏鸡住进一排排整齐高大的铁架‘楼房’里,相比传统的养鸡方式,自动化养殖既节约成本,也利于疾病防控。”罗口养鸡场相关负责人刘进保告诉记者,偌大的养鸡场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忙活,只见他操作着墙上的集成化控制系统,基地里的水压调节器、料行车等设备就自动工作起来。“我们养鸡场引进了现代化喂养设备,自动供给饲料、水源,喂食、温控、清洁等日常工作一键皆可操作完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罗口养鸡场构建的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蛋鸡养殖体系,不仅可以最大化利用养殖空间,而且可以把统一回收的鸡粪生产成有机肥,既不会污染环境,又可以变废为宝,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020年建场,共有五座鸡舍,养殖了17余万只蛋鸡,日产3500斤鸡蛋,济南的货车每两天会过来拉一次鸡蛋。每天早上8点到11点打料、捡拾鸡蛋,下午打扫卫生、捡拾鸡蛋,下午四点就能结束一天的工作,两个人料理一座鸡舍35000只鸡很轻松。”刘进保告诉记者,确保安心、绿色、健康、环保的同时,又可大力节省人工成本,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养鸡。
近年来,鄄城县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生产+加工+科技、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优质多链条产业发展集群,引领更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生态农业带动“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在菏泽,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当日,记者来到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的森沃家庭农场,见到了正在农场内收获新鲜地瓜的农场主冯继明,古铜肤色、身材壮硕,给人以实在庄稼人印象。
现年34岁的冯继明,大学专科毕业后进入工厂务工,并谋得了较好的上升空间。2016年,在袁庄行政村村两委班子成员换届之时,冯继明被选举为班子成员、会计、草场自然村负责人。有心为家乡作贡献的他毅然辞职返乡。
2019年,冯继明在村委的支持下,注册了鄄城县森沃家庭农场,相继流转170余亩土地,其中小麦、玉米大田70余亩,鲜食玉米、地瓜、花生60余亩,种植果树40余亩,有珍珠油杏、翡翠蜜桃等优良品种,养殖猪羊年出栏百余头,鸡鹅600余只,还有各种时令蔬菜等。与此同时,他还将农作物、秸秆喂养家禽,畜禽粪便发酵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种养结合生态良性循环。并注册了“媛明園”商标,所有农产品均为有机无公害食品,不仅为城区群众提供生态观光采摘的便利,还扩大了村民的就业面。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鄄城县因地制宜,以产业兴旺为支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鄄城县郑营镇冯庄村生态园建设了5个集中果木采摘区和8个温室大棚,主要以苹果、梨、桃和瓜果为主,品种达20余个;建有冯庄大食堂及民宿;游乐设施包含摩天轮、过山车等28个游乐项目和一个无动力乐园。满足了游客观光农业、游玩娱乐、采摘绿色水果、品尝农家饭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旧城镇葵堌堆村成立了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6个旅游绿色庄园,种植苹果、桃等九大类15万株果树,注册了“葵丘”为商标的农产品品牌等。
此外,鄄城县还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到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中来,实现“从土中来,回土中去”的能量循环。目前,该县初步构建起粮食作物、食用菌、蔬菜、瓜果、畜禽等5大生态产业化链条,全县已形成30万亩瓜菜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和以引马、红船镇为主的林下养殖基地及沿黄乡镇为主的畜牧生产基地。(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