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相比于目前基于序列合成的主流“逐字写入”DNA存储,该技术实现了快速、低成本的大规模分子数据存储,为未来实用型DNA存储发展提供了破局新路。相关成果23日深夜以《基于表观分子比特打印的并行DNA分子数据存储》为题发表于《自然》。...
24日,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在湖南株洲召开,会议期间,《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北斗系统服务及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30余个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多项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相继发布,为民航、搜救卫星、海事、移动通信等多个关键领域产业发展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神舟十九号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船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暴雨为何越来越频繁?哪些科技手段可以增强预警能力?10月20日,2024暴雨东湖论坛暨暴雨·次生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印度等国际暴雨科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暴雨次生灾害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动态进行交流研讨。会上发布“首颗降水测量卫星投入业务运行”等九大暴雨科技重要进展。...
10月14日,记者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悉:该基地内企业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航航空”)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飞机紧固件自动封包涂胶机,日前试制成功。业内专家表示,该产品试制成功,将提升我国民用大飞机制造能力,促进国产民用大飞机规模化生产。...
记者10月1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益林教授团队与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南宁师范大学合作,系统测定了青海湖的水、沉积物和补给水的元素及锂同位素组成,详细解剖了湖水系统的锂循环过程和锂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地球化学》。...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10月12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近日制备出的“地面上最长寿命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到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为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气泡仍能保持完整,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近日发布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24神经科学”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我国在神经科学科研产出上排名世界第二;2022年至2023年,神经科学科研产出增速最快的前5所机构中,有4所来自中国。...
10月10日21时5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