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 >>正文

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培养应用型人才

2025-03-28 16:26:51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九江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将体育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创新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

  坚持“五育”并举

  构建体育育人体系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九江学院逐渐形成了“1+2+N”体育育人模式,“1”是指以“大学体育”课程为核心,“2”是指以校级和二级学院体育比赛为驱动,“N”是指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支撑,形成了“教学引领、赛事驱动、活动支撑”的立体化体育育人新格局。

  学校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大学体育”必修课,共计144学时,4学分,选课学生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做到每门课程全覆盖。学校重视大学生体育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下设篮球、足球、排球、跆拳道等20多个单项体育协会,由学校团委指导、体育学院协助,定期开展体育培训与活动,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各自的体育社团,形成了“校—院”两级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体系。以此为依托,学校开展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打造特色体育学习与活动体系,将体育活动作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每年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学生超过2.5万人次,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0%以上。

  聚焦教学改革

  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积极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体育文化与运动技能兼修”,每学期制定“理论教学+运动技能教学”计划。理论教学涵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体育史、体育名人、体育赛事欣赏为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运动技能教学实行“2+2”教学模式,即开设篮球、足球2项基础项目和2项特色项目,特色项目每学期进行轮换,目前开设了攀岩、舞龙舞狮、岳家拳、飞盘等近30项特色项目。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促使学生熟悉1—2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注重体育平台建设

  夯实体育育人基础

  一是成立学校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对大学生运动行为进行研究与干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评价。研究中心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探究“大学体育”课程高质量教学模式,每学期组织2次体育教学研讨会,拓展特色体育项目,探索数字赋能背景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近年来,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部门科技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是建立大学生体质测试与促进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体质测试与调研工作,建立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数据库,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与干预;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定期开展体质提升相关活动,成效较为显著。近3年,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打造体育竞赛与活动平台。重视业余运动训练,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近年来,获得全国性体育比赛冠军100多项,荣获团体奖项41项、个人奖项42项。其中,攀岩队在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获得1金、2铜、甲A女子团体冠军,在2024年第二十届中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中获得2银、1铜;舞龙舞狮队获2024年第十六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冠军。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每年4月份,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月”活动,围绕“健康校园、运动你我”主题,举行篮球联赛、足球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大学生体质测试等比赛。各二级学院开展趣味运动会,做到“院院有比赛、院院有特色”,学生踊跃参加内容各异、形式不同的体育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之基,也是铸魂育人之道。未来,九江学院将持续深化体育育人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力谱写区域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东升 胡哲铭 成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