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佳明在给村民培训。 受访者供图
1995年出生的郭佳明,放弃南方企业的高薪,返乡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当地的农家书屋创办农民学校,用阅读和培训武装农民头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郭佳明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辽宁最美青年”“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创办的农民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
“我们做农业技术推广,做农民培训,带动农民阅读,最终目的都是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希望农村越来越好,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足。”郭佳明说。
受益阅读,创办农民学校
郭佳明最自豪的事是把从书本中所学知识用到自己的事业上。他的家乡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盐碱地居多,是水稻的主产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偏少。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郭佳明选择回乡创业。刚开始支持者并不多,人们都劝他:“这盐碱地里种不出黄金,不如安安稳稳种水稻。”
郭佳明没有听劝,选择了具有地域性的盘锦碱地柿子。他与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合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下地干活,研究种植技术。
“种植、采摘、跑市场都是自己干,那阵子是最累的。”郭佳明回忆。创业初期,在大棚里的每日劳作虽然很辛苦,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办公室书架内《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农业装备》等科技类图书已经被他翻看得有些破损。这些书也是这些年他将现代科技应用到种植、成功进行技术革新的见证。
“你需要懂种植,掌握种植的技术知识,因为只有你懂这个领域,你才能明白这个行业的诉求点是什么。”郭佳明说。大棚里的日夜劳作,加之不断看书学以致用,让郭佳明不仅对作物生长每个阶段的变化了然于胸,还研究出碱地柿子起垄装置等多种实用技术。
郭佳明不仅改良了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还带动100余户菜农搞起了合作社。在每一个环节,他都手把手地教菜农种植技术。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碱地柿子从低产到高产,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如今,在大堡子村,有300多个大棚,800多名村民种植碱地柿子。
遇到想不通的问题,郭佳明就去找相关的书来读。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他便惦记着带着村民一起学,得到了村里大力支持。2018年,郭佳明在大堡子村农家书屋创办了农民学校,辐射带动周围农民一起阅读。
起初,来农家书屋参加培训的农民一个个都是“劝”来的。后来,慕名主动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以至于来晚了都找不到座位。郭佳明会根据村民的诉求,找相关专家为他们现场答疑或线上答疑。同时,他依托自己的菜根堂公司基地,组织农民进行实践,开发“云上”助农小程序,组建线上学习群,实现理论和实操融合教学。7年间,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800多名农民加入碱地柿子种植队伍,辐射周边10余个村,带动其他县区6个村,平均每户村民年收入增长2万至3万元。
学以致用,推广农业技术
“阅读给我带来创业底气和精神滋养,随着事业越做越大,我对阅读的渴望就愈发强烈。”郭佳明说,如果人生是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前行的一叶扁舟,有益的阅读,便是那随时锚定小舟的锚。有了这锚,无论生活的洪流多么泥沙俱下,他都能获得对抗人生风浪的定力。
“碱地柿子种出来了,但是卖不动。我们就上早市卖,地方政府也提供电商渠道,帮着引导、推广,情况才好转。后来我发现,我光把我的这个东西卖出去还不行,因为我只能保证我的产品的质量,但是我还需要让更多的人都能保证产品质量,这样这个东西才能走向市场。”郭佳明坦言。
“我那时候读《褚时健传》,从褚老创业种植橙子的故事中,我学到的一个词就是‘农业标准化’。这个词像火光,瞬间点亮了我。所以后来我就做农业技术标准化,今年我们盘锦市申请了三个地方标准,农业三个,我们占了两个,将来我们还要不断把更多细节做到标准化。”郭佳明充满信心地说。
依托农家书屋、农民学校,郭佳明带领团队不断阅读钻研、积累经验,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技术创新,团队共同编写的《盘锦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规程》,成为指导公司碱地柿子生产种植全过程技术标准。他们研发申报碱地柿子相关专利11项,撰写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盘锦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规程》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郭佳明成了远近闻名的“科学种地专家”。
他喜欢借助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疫情防控期间,销售渠道受到影响,他活学活用《电子商务应用》等互联网销售类书籍里的知识,带动村民共同学习短视频推广和网络直播,成功打开了碱地柿子线上销售的外地市场。在郭佳明的带动下,盘锦市的甜蜜“柿业”获得成功,2017年盘锦碱地柿子成功跻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行列,2022年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
行则将至,用知识照亮未来
“我读《任正非传》,最受益的是任老的危机意识。对未来潜在风险的敏锐洞察和未雨绸缪的布局,这方面他做得很到位。就是不管什么事,都把不好的因素想到最前面,这样你后面才能很从容地去应对发生的各种事情。”郭佳明一如既往,持续关注着乡村阅读的发展。不论工作多忙,他都坚持每月读一本书,还定期参加读书会。
2022年,在“漂流书屋——辽宁省全民阅读共享计划”的影响下,他与大堡子村农家书屋深入实施共建共享,将图书移到产业链上,在碱地柿子大棚里办起了“漂流书屋”,现有图书300余册,定期开展图书漂流,实现“农民在哪里,阅读就在哪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是郭佳明的座右铭。“我觉得人生就像在爬山一样,沿途就是再辛苦,等到登顶那一刻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心里种下登顶那一刻的场景,然后不断地攀登,哪怕风雨兼程。在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感觉都不叫问题。因为你只有遇到问题,想办法把问题处理了,你才有收获。”郭佳明说。
他创办的农民学校进一步成为引领村民的“致富屋”,为大家提供大量实用的技术书籍,也成为农业技术交流的平台。郭佳明说:“书籍让我及时沉淀过往,总结提升当下,我才更有力量带领乡亲们共同获取知识,让甜蜜‘柿业’惠及更多家庭,一路成长一路芬芳。”
兴旺的产业鼓起了村民的腰包,大堡子村也开始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加快优化人居生态环境,让村子“靓”起来。如今,走在大堡子村,整齐的村舍、干净的街道、成行的大棚,都让人赏心悦目,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各类花草果树,一派诗意田园的景象。村民广场、5G网络、新能源车充电桩……村里的各类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对农业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我们这个队伍中来,不断地把这个事做大。一群人努力做成一件事,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带动乡亲们致富。尤其是通过带动农民发展,让他们挣着钱之后,他们脸上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觉是拿多少钱都买不来的。”郭佳明真诚地说,“农民学校我们会一直办下去,还会把它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样化,因为这是我们的初心——带动乡亲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