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和县西埠镇的科来粮食家庭农场,“农场主”胡可来带着工人一大早就张罗荸荠采收事宜。他们熟练地在塘渠边架好机泵接好皮管,接着手持高压水枪,对准荸荠田冲刷,不一会儿看似旱田的土地,变成了白茫茫的水田,一颗颗圆头鼓脑的荸荠随之漂浮而出。工人迅速将漂起的荸荠捡拾进小桶中。
老胡所经营的农场种植300多亩荸荠。“年前收了150亩,卖了六七十万元钱。”谈及去年的销售情况,胡可来笑得合不拢嘴。
捡拾起的荸荠被放进一个个蛇皮袋。工人们一阵忙碌后,工作服早已是泥巴服。
“正月十六开始起荸荠,每天工作八小时。在这里包吃包喝,工资当天结算,一天能挣150块钱。”工人胡本平说。胡本平家住西埠镇娘娘庙村,6年前他将自家的10亩田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每年流转费1.1万元。“把田流转给大户,平时比较清闲,现在到农场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庭。”胡本平说完拿起小桶,转身下田继续捡荸荠。
“你看这些田都已起过荸荠了,大约有十几亩,预计收入达4.7万元。”胡可来指着不远处的部分水田介绍,荸荠作为一种水生经济作物,须在午季作物收获后种植。当地属于典型的沙土质,适合荸荠生长,再加上水稻与荸荠可以连茬种植,很多农户种植荸荠。
为保证荸荠的高品质,种植户下足了功夫。他们在田埂上架起吸虫灯,采用人工薅草方式减少化学药剂使用,运用无人机精准喷洒杀菌剂,确保荸荠绿色有机环保。“县农业土肥站的专家常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种植户依据专家开具的配方给土壤补充营养,提高土壤肥力。”西埠镇相关负责人陈静满介绍,“目前,全镇约种植1300亩荸荠,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附近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