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重大国策

走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有多远?

时间:2018-09-10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10876 次
0

编者按:“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当下教育领域呼声尤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还不够均衡,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育部年初发布的《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目前累计有2379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占全国总数的81%。这些数字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开始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需要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教育质量来保障,又需要社会认可度来印证。近日,半月谈记者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不少已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的地区,在向“优质均衡”转轨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与短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01814日,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宏图村小学学生在课间打篮球 王全超/


村校“弱”城校“挤”,教育本真在遗失

 

半月谈记者 徐旭忠 柯高阳 何丰伦

 

“航母小学”出现,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年招生800多人,一个年级有18个班;午饭时间食堂坐不下,学生不得不分时分批进餐;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校门口拥挤不堪……这是半月谈记者在重庆市荣昌区棠香小学看到的一幕。几年来,该学校学生规模从2000余人迅速增长到超5000人,成为当地小学中的“巨型航母”。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荣昌城区适龄入学儿童人数高速增长,还有不少乡镇居民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区接受教育,造成现有城区小学容量不足,一些学校被迫“超负荷运行”,安全压力陡增。在荣昌区教委主任郭永雄看来,“航母小学”出现的根源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我们前年就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但教师结构不合理、城镇学校班额偏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还要继续整改。”郭永雄说,荣昌区正在优化城区学校布局,即将新增8所优质中小学,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

 

在福建厦门,岛内一套20世纪80年代的“老破小”学区房,单价超过每平方米6万元。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岛外家长争相将孩子送到岛内读书……每到中小学升学季,类似厦门市岛内、岛外学校“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就在全国各地上演。这样的校际差异,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表现,严重影响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除了解决城区学校“挤”,也要让农村学校摆脱“弱”。长期以来,体艺教育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短板。当下,在一些农村学校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音体美课程由语数老师兼任的现象依然普遍,使音体美课程难以正常开展,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

 

民革重庆垫江工委主任徐鹏建议,教育部门在每年教师招录分配时,要着重考虑农村学校专职教师的分配情况,让音、体、美、劳、科学等学科教学工作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赢得家长的认同来留住学生,促进教育均衡。

部分地区财力捉襟见肘:“学校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们学校负债到什么程度呢,从5月份起就交不起电费了……”重庆一所乡镇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区县2017年底刚刚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当时为了迎接国家督导评估,学校花大力气搞了大建设,现在硬件提了上来,但还欠着不少包工头的钱。”这位校长透露,因教育均衡创建而负债的学校还不止一两个,“有的学校连教师出差补贴都发不出来了,老师们有怨气也没办法”。

 

记者在中西部地区调研了解到,义务教育均衡需要长期的财政投入,这给地方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应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3年以上,且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这就意味着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还不算完,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才有可能达到优质均衡。

 

地处武陵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市黔江区,自2013年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连年保持在8亿元以上,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达20%。“每5块钱中就有1块钱花在教育事业上,我们真的是下大力气了。”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说,2016年黔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后,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力度不减,2017年又增加了1个多亿。

 

“目前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刚刚达到或正在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但由于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离优质均衡还有较大差距。”有教育专家指出,不管是学校硬件设施改造,还是师资软件提升,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一些地方政府囿于财力有限,难以持续加大投入,有可能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走向优质均衡,提升教育发展内涵是关键

 

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据记者了解,基层在这四方面的现实情况均不容乐观。保障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顺利转轨,需要综合施策。

 

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优化。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机制(如学区、教育集团、学校托管等),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共享优质资源,同时实现硬件和软件双提升。

 

为了优化当地教育资源配置,福建厦门实施“名校出岛”建设,鼓励通过办分校、兼并、托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通过推进厦门一中海沧校区、实验小学翔安校区等项目建设,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岛外“辐射”。

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教育专家认为,创建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仅靠教育部门难当大任,必须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调度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合力办教育,建立健全促进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改进教育教学,构建新型学习生态。广西南宁三中副校长李杰认为,构建基于教育实际的新型学习生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聚变效应”。用“系统论”破解教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逐步建立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学校的办学效能,还需引进科学的、先进的、可操作的、能持续的教改方案,对学校进行综合改革。

 

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以质量助均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冯建军提出,内涵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选择。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变革性实践,推动学校整体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优质学校。更加注重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教育的文化品性和人文意蕴,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注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把人作为“真实的生命体”。记者了解到,很多乡村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脱离农村”的思想。事实上,真正好的乡村教育是要保留学生身上属于农村的淳朴特质,不能割裂他们对农村的情怀。以个体生命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这才是教育本真的回归。




重庆彭水县大坝村小学教师李大开在给学生们讲解航空知识 刘潺/


硬件改善,软件“鸿沟”依旧

 

半月谈记者 徐旭忠 柯高阳 何丰伦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努力补齐乡村义务教育短板。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看到,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各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孩子们有了崭新的塑胶运动场,教学楼成了农村最漂亮的房子……但硬件上的改善,难以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硬件均衡、软件不足”的现实依然严峻。

 

“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宏图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山区村小。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落后的情景: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简单的几间教室,破旧的课桌凳;巴掌大的操场坑洼不平……

前不久,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宏图村小已焕然一新:不仅面积增大了一倍,还铺设了塑胶运动场,有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学生食堂“煤改气”,用上了燃气灶、冰箱、消毒柜;旱厕改成水冲式,门口有了高低搭配的洗手台;校门口增加了保安室;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室建起来了,课桌全部换新,甚至还有了村里娃以前没见过的电子白板。

 

“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建,让孩子们告别了破旧的教室,告别了尘土飞扬的旧操场。”宏图村小校长韦磊告诉记者,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记者在重庆等多地走访发现,通过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各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在重庆南川,当地政府按高标准实施乡村学校硬件改造,20162017年筹措资金11.5亿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经过这一轮改造升级,很多乡村学校成了村子里的地标,常能听到老百姓夸赞现在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学校。”重庆市南川区教委主任崔志有说。

 

“流失的学生又回来了”

 

“现在学校食堂比一般村民家厨房还干净卫生,就这一条我也放心送孩子来读书。”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花房村村民陈志英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花房村小读六年级,她被雇到学校食堂为孩子们做饭。“这样既能有份工作,又能陪在孩子身边,我挺满意的。”

 

花房村小校长刘兴春介绍,花房村小学生人数少,以前没有食堂。由于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2014年创建义务教育均衡时,上级部门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可供全校学生就餐的食堂。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随着硬件设施升级、办学条件改善,一些地方乡村学校学生人数连续多年锐减后,出现了生源回流趋势。在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146个村里教学点在去年秋季学期总共接收了近千名返乡就读的“小候鸟”。家乡有了和城里同样的硬件设施条件,一些学生便不再舍近求远,纷纷返乡就读。

 

“我们原先学生最少的时候只有几十人,如今增加到了160多人。原先只有3个年级,现在增加到6个年级。”韦磊介绍说,宏图村小的办学条件改善后,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学校返读率逐渐提高。“以前,老百姓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现在更多村民愿意把孩子留在当地、留在身边读书。”

 

“硬件均衡、软件不足”待破解

 

随着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推进,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高耸的楼房、宽敞的教室、标准化的操场、阅览室种类繁多的图书……标准化的学校建设似乎不再是难题。

 

然而,城乡教育软实力上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边远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优质学校效能好,薄弱学校一团糟;老师上课讲不清,孩童听课总趴桌;可怜家家寄厚望,结果无奈把头摇;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成长无空间。”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的一段顺口溜。

 

事实上,硬件资源固然是义务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随着资源投入的逐渐增多,给学校、学生带来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提升,甚至会带来攀比和炫耀。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就算校舍条件改善了,如果依旧没有优秀教师任教、没有教育质量的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就只是摆设。”

 

专家建议,在教育资源配置已经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未来的工作重心应当转向优质均衡的核心——教育质量上来。

 

——将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要从“教学科研”着手,持续深化推广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机制。长江学者、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认为,教学科研是学校的核心要务,对贫困地区精准帮扶,立足点应牢牢扎根在教学科研领域,促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一对一”帮扶模式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享前沿信息、优质资源、发展成果,实现用更多的城市优质资源反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

——重视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将学校教学活动提升到学校管理层面、学生品格的养成层面,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校长和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校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坚持差异均衡+特色发展。义务教育在保障“底线合格”的基础上,可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差别对待,实施差异教育。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力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差异均衡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发展的优质均衡。有专家提醒,特色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课堂现场与虚拟课堂”结合,“线上线下”联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跨市县区的教育活动网络化有机体系。“仅有课堂教学,满足不了老师持续的知识提升需求;仅有线上教学,满足不了课堂的情境需求。”广西南宁一名老师告诉记者,通过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可以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师协同教学与指导,多渠道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校际共同评价,这样才能形成“授课—学习—反馈—讲评—提升”的良好态势。

来源:半月谈网


责编:张慧     陈莉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