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经济前沿

别让骗局坏了过年好心情

时间:2018-02-23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点击: 18225 次
0


人民日报生活漫步:别让骗局坏了过年好心情

 

    消费者要像看紧钱包一样看紧自己的信息。监管机构应高悬利剑,精准出击,建立不法分子不敢、不愿、不想侵权的监管体系

 

 

    春节期间,迎来又一波消费热潮。本来该是供需双方皆大欢喜,无奈一些消费骗局伺机出笼,坏了不少人过节心情。据媒体报道,日前有多地消费者中了“扫码送礼”的圈套。节日里,赠送惠顾者牛奶、食用油、食品、工艺礼品等小物件,是很多大型超市、购物中心搞促销聚人气的常用手段。不料,某些不法分子瞅准了这里头的“商机”,在店门口摆起两张放满“礼品”的桌子,旁边立起印有二维码的易拉宝,声称只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填写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或者录制个点头视频,就能领走一袋米或者一桶油。但这一扫,就沾上大麻烦了。原来是二维码被做了“手脚”,一旦扫描,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程序,面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刷等风险。

 

     扫码扫出风险,已不是新鲜事。共享单车开锁码、私家车交通罚单等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碰上春节消费旺季,人流大、交易密、金额多、百姓花钱图个热闹,求个新奇好玩,就更容易“上套”。而且春节本就是店家促销的旺季,买东西,送个小礼物,也是人之常情,这会让消费者丧失警惕,更容易上当受骗。

 

    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投诉总量呈一路走高之势,去年超72万件,但投诉解决率却创下近年来新低。这说明目前保障消费者权益依然任重道远,春节期间尤甚。某种程度上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整个民生“木桶”中最重要的一块木板,它短了,整个民生之水也满不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补齐这块短板,让大家无忧无虑“买买买”呢?

 

      消费者得多长心眼。一方面,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切莫贪小失大。另一方面,多了解一些常见的消费骗局,炼就一双识假辨骗的火眼金睛,更要有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越来越丰富,生动绘制出每个人的“肖像”,在各个场景中广泛应用,骗术的手段也在升级,欺骗性更强,消费者要时时提高警惕,像看紧钱包一样看紧自己的信息。

 

     商家应善待“衣食父母”。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背景下,商家要把心思放在如何苦练内功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上,在获取正当利益的同时,更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诚信经营,以顾客为本,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监管机构须高悬利剑。比如,对于“假促销真涨价”的商家,有关部门要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再如,对于潜在的消费诈骗,工商机构可协同公安、网信等部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大数据提前做出评判,及时发挥预警功能,精准出击、重拳出击,建立起不法分子不敢、不愿、不想侵权的监管威慑体系,真正打中搅局者的“七寸”。

 

责编:管理员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