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重大国策

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5-10 作者:城市乡愁 来源:发改委网站 点击: 4664 次
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改高技〔2021〕18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现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12月20日

附件: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pdf《“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ofd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满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生物经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生物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

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

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以广泛深度

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

征,正在勾勒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规

模持续快速增长,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

批生物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生物领域基础研究

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安全建设取得历

史性成就,生物安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应对生物安全重大

风险,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持续加强,为加快培育发展生物经济打

—2—

下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生物技术

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

遇期。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

国家之一,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已处于第一梯队,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完备产业体

系、丰富生物资源和显著制度优势,生物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同时,生物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

变,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生物产业

原创能力仍较为薄弱,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完备,生

物经济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等。需科学分析我国生物经

济发展形势,把握面临的风险挑战,科学规划、系统推进“十四

五”时期我国生物经济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

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

—3—



安全,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充分发挥我国生物经济发

展优势,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

业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

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生物技术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坚持系统推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科学施策,统筹谋划,加快生物技术向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加强生物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物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坚持合作共赢。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集聚全球生物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物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坚持造福人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规律,实现生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促,确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造福人民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

——坚持风险可控。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强化底线思维,按照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

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

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

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生物经济领域市场

主体蓬勃发展,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创新

创业企业快速成长。

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命学科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生物经济区域性创新高地、生物产业集群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创新产品和服务对生物产业增长贡献率显著提高。生物产业体系更加发达,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协调稳定。

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

—5—



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生物药物和医疗服务社会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基因检测技术覆盖

率持续提高,生物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稳步增长。生物能源

稳步发展,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化学原料、生物工艺替代传统化

学工艺等进展明显。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加快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和治理体系建设,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基础保障、事

后恢复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平战结合的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

病、动植物疫情等生物安全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成国家主

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

防控和治理体系。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大幅提高,重大疫情防

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疫情

防控相关科研攻关、基础保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促进先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持续增加。

展望2035年,按照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生

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

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

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

—6—

(四)重点发展领域。

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变革趋势,聚焦面向人民

群众在医疗健康、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领域更高层

次需求和大力发展生物经济的目标,充分考虑生物技术赋能经济

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优先发展四大重点领域。

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

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

保障的新期待。着眼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重点围绕药

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检

验检测及生物康养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监管科

学研究,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有力支

撑疾病防控救治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和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

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

待。着眼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适应日益多元的营养

健康食物等消费需求,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

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建立生物

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

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支撑农业可持续发

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确保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

—7—



顺应“追求产能产效”转向“坚持生态优先”的新趋势,发

展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产方式更

可持续的新期待。着眼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目标,重点围绕生物基

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

术体系,推动生物资源严格保护、高效开发、永续利用,加快规

模化生产与应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菌种与蛋白元件

库,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轻纺、食品等行业推广应用,

构建生物质能生产和消费体系,推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和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确保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

顺应“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保障”的新趋势,加强国家生

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物安全更好

保障的新期待。着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

求,重点围绕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完善顶层

设计,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重大新发突发

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

物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同国际社会携手

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加强生物安全政策制定、风险评

估、应急响应、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交流,

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三、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

坚持发挥创新在生物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市场导

向、需求牵引,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生物经

—8—

济新动能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

(五)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瞄准临床医学与健康管理、新药创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育种、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加快打造生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凝聚大团队、集聚大资源、实施大项目、取得大突破。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作用,聚焦“四个面向”超前部署引领性设施,加快转化医学研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等建设,鼓励依托设施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强设施运行开放和数据共享。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开展生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补齐底层技术、关键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和材料、基础软硬件等发展短板,加强供需协同,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测序成本。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高通量筛选、高效表达、精准调控等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在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发展基因诊疗、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

—9—



临床应用,推动形成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治疗新模式。部署开展

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作用机制及针灸作用原理研究。鼓励发展生

物计算、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储等新技术。

(六)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生物领域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引导大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等资源,推动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规模大、影响广的重点领域,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以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生物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发展壮大新型创新力量。在高端科研仪器、医疗设备、新药创制、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等前沿领域,支持有影响力的用户单位牵头建立产用联合体,与生产企业共同合作开展生物产品技术创新和示范验证,构建“应用示范-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加强医工、医校结合,试点开展临床研究制度创新,提升医药卫生成果转化和功能验证能力。鼓励建设行业研究院和创新发展联盟,健全完善生物产品

—10—



和服务的标准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行业发展质量

和效率。

(七)优化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

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有序流动,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提升生物产业集群竞争力。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立足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有减有增控制发展规模,促进重点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引导生物产业园区聚焦优势领域和产业链重点环节深耕细作,促进相关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中,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八)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

鼓励国内生物领域科研机构主动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

—11—



划,主动参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医药卫生、生物制造等领域的

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

医药研发服务、中医药、互联网诊疗等产品和服务走出去,鼓励

生物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服务体

系等方式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对外合作生物产业园。推

动医疗健康领域国际合作,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

探索开展先进生物治疗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