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治理与法制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 与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2-01-11 作者:城市乡愁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点击: 7131 次
0

农办科〔2021〕36号

部有关直属单位,各省、地(市)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大学,有关涉农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机构评价的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建立导向明确的分类评价制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省级、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绩效评价改革。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1年12月28日

附件: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pdf

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 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 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主责 主业,构建以技术研发创新度、产业需求关联度、产业发展贡献度 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 强 有 力 支 撑,提 出 以 下 意见。 一、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针对当前各级农业 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发展等问题,中央、 省、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明确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聚 焦主责主业,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提升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应立足国 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定位,重点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等,在解决事关三农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 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是省域农业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重点开展区域性、产业共性技 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提供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 有力支撑地方稳粮保供、稳产增收和高质量发展。地(市)级农业 — 3— 科研机构是国内外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在本地落地应用的承接 者、试验者和推广者,重点开展技术试验、配套熟化和示范推广,提 供科技培训与指导,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发展。 二、健全符合主体定位与核心使命的制度体系。各级农业科 研机构要制定健全本单位章程,明确宗旨目标、功能定位、业务范 围、运行管理机制等,实行“一院(所)一章程”,优化法人治理结 构,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体系。根据基础前沿研究、应用研究技 术开发、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转移转化与推广服务等不同科技 活动类型的特点,建立目标明确、开放协作、稳定高效的资源分配 与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在承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或创新团 队)工作以及重大科技任务中,着力发现培养农业领域战略科学 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建立 各类人才有序衔接、梯次配备、分布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发展制 度体系。树立应用和价值导向,建立以技术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 有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审制 度,优化考核管理机制,建立体现实际贡献的多元评价与激励制度 体系。 三、激发各类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健全完善以创新 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知识、技 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制度,落实农业科技人才支持激励 政策,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营造潜心科研的创新环境。加大对基 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人员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自由探索和颠 — 4— 覆性技术创新活动免责机制。加大对应用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力 度,强化技术开发和成果评价的市场导向,确保科技人员转化收益 分配比例不低于 50%。针对性、定向性选派或鼓励科技人员离岗 创业和到企业兼职兼薪。加大对从事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人员 的保障力度,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预留一 定比例指标,适当提高经费补助标准,保障合理薪酬待遇。建立转 移转化与推广服务人员常态化培训体系,在职称评审、评先评优、 绩效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明确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评价重点。基础研究与应 用基础研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破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卡 脖子”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主要评价 农业领域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现、方法创新等“从 0到 1”的原创 性成果产出,以及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 理论创新、关键科学问题突破、重要研究范式构建、研究方法创新 和重要技术创新体系创建等创新成果。评价要重点关注研究工作 对关键技术研发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 间研究周期、研究难度、论文影响因子等客观差异,从研究水平和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 五、明确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评价重点。应用研究与技术开 发是农业应用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衔接纽带,是实现 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重要环节。主要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目 标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需求及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 — 5— 针对性;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车间等设施条件建设的完备 性和分布情况;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的规模和比例;科技成果的成熟 度和核心知识产权布局情况;用人机制、产学研用协同组织模式的 创新性和适宜性。 六、明确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评价重点。基础性长期性科 技工作是对农业生产要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观察、观测、调 查、监测和记录,并阐明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活动。从事农 业生产环境要素动态观测工作,主要评价观测数据的积累数量、质 量及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服务政府农业生产决策贡献度等;从事 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评价生物种质资源普查、收 集、保存、鉴定、评价的数量质量及对社会共享利用的范围及程度 等;从事农业农村微观经济调查工作,主要评价农业经济数据调查 的方式方法、样本规模和代表性、数据质量,以及对服务各级政府 农业农村经济决策的贡献度等;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 主要评价监测评估的覆盖面及数据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的科学 性适用性等。 七、明确转移转化与推广服务评价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与推广服务是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 力的有效途径。主要评价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工作制度 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科企融合发展平台与机制建设情况;支 撑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的集成创新、试验示范等情况;新品 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等科技成果面向市场转移转化 — 6— 的合同金额、服务范围和社会价值;组织开展各类涉农人员培训教 育情况,组织或参与科技帮扶、防灾减灾、科普情况。 八、优化研究领域布局。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应根据绩效评价 结果,进一步聚焦主体定位和核心使命,优化研究领域布局,推动 优势资源向重点学科、短板学科和亟需发展的新兴学科集聚。要 根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自身定位,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 能装备、现代加工、新型材料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加强种质创新、 品质评价、种养管理、加工储运等全链条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加 强以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为方向的轮作农业、 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的研究应用,加强“一农”向“三农”转变的研 究应用,因地制宜研发集成并熟化提升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 理以及农村厕所革命技术与模式。加快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提 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延伸、多产业 协同。 九、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农业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应加强 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同建立与分类评价相配套的分类激励机制,将 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项目、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挂钩联动,充分 发挥绩效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评价结果优秀的,重点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在国家重点实验 室和农业农村部学科群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改善科 研条件,提高人员待遇。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评价结果优 秀的,重点在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中试基地车间 — 7— 建设、科企对接融合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基础性长期性科技 工作评价结果优秀的,重点保障运转经费和人员经费,在职称评 审、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转移转化与推广服务工作 评价结果优秀的,重点保障人员配备,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方 面给予倾斜支持。 十、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弘扬科学家精神,切实加强科研诚信 和作风学风建设,着力打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农业科研机构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引导科技人 员将创新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精神与爱国奉献相结合。 要将科研诚信贯穿于农业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 新产品创制及基础性长期性农业科技工作等创新活动全过程全链 条,落实到教学培训、示范推广、科研管理、成果评价等各环节,延 伸至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各方面。要传承和发扬“北 大荒精神”“祁阳站精神”等农业科研领域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农 业科技工作者下沉重心,一心为民、躬耕田野,把科技论文写在祖 国大地上,把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2年 1月 4日印发 — 8—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