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城乡新闻网 (官网 ) ,城乡经济,城乡文化,城乡特产,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数字乡村,三产融合,农业现代化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重大国策 振兴要闻 经贸参考 经济前沿 特别报道 复兴要略 民生民声 政策解读 规划与示范 安全与健康 数据新闻 内外双循环 城乡中国 现代农民 三农博览 乡村新时代 治理与法制 科技全景 乡愁拾遗 供采资讯 机构动态 智慧发展 期刊杂志 在线视频
网站首页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江西

由“漂”到“安” ——一个多民族聚居村的振兴故事

时间:2021-09-21 作者:城市乡愁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点击: 8504 次
0

       进入秋季,南方的太阳依旧火辣。

       侗族姑娘黄志秀在自家的桃林里忙着采摘桃胶,她额头渗出的汗水和树上分泌出来的桃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亮亮的。

       “这东西以前挂在树上没人要,如今卖70元一斤都有人抢着要。去年一年卖桃胶赚了3000多元呢。”黄志秀颇为兴奋地说,桃树流胶意味着少结果、果树寿命缩短。过去最讨厌看见的桃胶,如今却创造了经济价值,这让她感到很惊喜。

       村庄之变同样让人欣喜。黄志秀所在的江西峡江县金坪民族乡新民民族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超过85%。

       1982年,回归祖国的京、侗、傣、瑶、壮、苗、彝等7个民族的502名侨民迁居于此,与当地汉族村民一起共谋未来。

67岁的瑶族老人黄世宁没有忘记,当时村庄还很落后——只有一些板栗树,一家十几口人挤在土瓦房里。

       “新民民族村那时还叫江西国营金坪华侨农场新民分场,我是场长。取名‘新民’,是希望不再漂泊,成为‘新生之民’的意思。”黄世宁回忆说。

       随后的变化让村民们由“漂”到“安”。1999年,金坪华侨农场划到峡江县管理。2008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金坪民族乡正式成立,新民分场此后更名为新民民族村。

       2009年,当地党委政府筹集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统一规划、政府补助、村民自建等方式,157个家庭每家新建了一套三层楼房。34个特困户或低保户家庭搬进了政府全资兴建的两室一厅济困房,家家户户实现了安居。

安居之后是乐业。

       2011年,新民民族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1986年出生的瑶族小伙郑馨贵瞄准了机会,返乡从事特色果业种植,娶了从小就认识的女邻居——侗族姑娘黄志秀,过上了“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小两口种植的60亩果树,通过发展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年纯收入近20万元。

       新民民族村如今有938人,全村1800多亩果树成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果园里也不再只有板栗树,还引进了桑葚、木通果等高附加值品种。

       39年来,8个民族的村民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像石榴籽一样抱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金坪民族乡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每个村小组都有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村里的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铁皮棚拆除等大小事,都是各民族群众一起参与、一起决定、一起出力。”新民民族村党支部书记钱存坪告诉记者,村务共治拉近了村民的感情,让村内民族间的通婚成为常态。

       近年来,随着各类民族风情节庆活动的举办,新民民族村成了乡村旅游景点。站在村头,美景如画:向村里望去,是一排排淡黄色的居民小楼,掩映在绿树之间;向村外望去,是一片少数民族风情建筑群。

       金坪民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雪平透露说,网红打卡点民族风情楼的展陈将于近期升级,增加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等展示内容。

       “我们乡里还打算出一本少数民族教材,让新民民族村‘1+ 7’个民族的故事能够走进课堂。”吴雪平说。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1.09.17 袁慧晶

    暂无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

复兴要略

更多+

振兴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主管: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主办:城乡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

承办:北京华文共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顾问:金启涛 主编:朱志福 执行主编:谢谦诚 副主编:谢立平

电话:010-67056229

Copyright©2016-202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城乡新闻网

京ICP备160374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000号